《雨霖铃》【教学目标】一、熟读成诵,品味意象,体会情感二、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在《别赋》中一语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永恒伤处,那么我们学过哪些写离别的诗歌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经典之作,《雨霖铃》,作者是柳永。(板书:雨霖铃柳永)(导入1分钟)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熟读成诵,品味情感,体会情感;2,鉴赏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二、诵读感知(8分钟)我们已经在导学案中介绍了柳永不被朝廷重用,一身才华只能用在勾栏瓦肆、烟花柳巷,倒是与一帮歌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为生活所迫,离开都城开封,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离别时,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几个要求:读准字音,理清词意;读准句读;初步体会感情。正字音:凝噎()暮霭()那()堪(纠正完字音,让我们齐读一下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两个问题,1、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能不能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明确:上片:离别时的场景离别后的想象悲伤凄凉的感情基调(板书)我们明确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悲伤凄凉的,那读的时候语速应该(缓慢),语调应该(低沉),好,大家自由诵读,注意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三、品读探究(20分钟)(一)上片大家读完了,我们找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词的上片好不好?大家仔细听,边听边画找一找,1、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凄凉、沉寂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礼记·月令》中云,孟秋之月,寒蝉鸣。点名时序。蝉声凄切,更添悲伤。对长亭晚:点名地点,具体时间,傍晚时分骤雨初歇:骤雨初停,在一个初秋的傍晚,刚刚下过一场秋雨,寒意袭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凄切的蝉鸣。长亭外,古道边,离别在即,分外凄楚。诗人所见所闻无不凄凉,看似平铺直叙的景物描写却处处透露着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在上阕中写了亲眼所见的寒蝉、长亭、骤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意象,都是作者眼前所见么?哪些不是?不是,烟波、暮霭、楚天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念什么意思?想到的意思也就是说是作想象的虚景。这样写景有实有虚,(板书“虚实结合”)一想着所到之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寥廓,却难有知音,心中何其伤悲。与眼见实景相称,更添作者愁思。4、实景也好、虚景也好,都为诗歌营造了一种凄凉悲伤的离别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上片还有一句特别感人的细节描写,大家找到了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们来分析一下,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怎样的心态?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可以么?为什么?学生讨论一分钟,回答.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是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地说不出话来。请大家运用联想、想象,以“我”为主体来描绘一下这段心理。一想到这感人的细节,老师心里也多有感触,于是也写了一个,我读给大家听一听?心中万语千言,到了嘴边,却被哽咽打断。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我走之后,你须得努力加餐。怕只怕,你我情深福浅,落得个阴阳两散!倘真若此,咱两个也要在梦中相聚,再续前缘。罢罢罢,就让我再多看你一眼,就让时光定格在这一瞬间……我想大家一定也心有所感,那么我们请一位同学带着这种离愁别绪来朗诵一下上片吧?注意点评:语速适中,情绪饱满,感人至深。(二)下片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与恋人分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我们一起来读词的下片。好,读得很有感情。思念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伤痛,柳永在下阕中又是如何表达这种离别的伤感的呢?请大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