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梳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要历史分期。(时空观念)2.运用唯物史观理解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有其独特的原因和相对的条件,包括客观的和主观的条件。(唯物史观)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的道理。(史料实证)4.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洗血了中国的百年耻辱。(家国情怀)一、中国共产党成立1.历史条件(1)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2)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分别创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4)国际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2.诞生——中共“一大”(1)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1②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3)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将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4.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时间:1922年。(2)机构: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3)概况: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终点。(4)教训:这次高潮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国共合作(1)背景①中国共产党方面:1922年6月,提出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②孙中山方面: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2)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3)意义:在国共两党推动下,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2.国民革命(1)兴起: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组建国民革命军。(2)高潮:1926年7月出师北伐,目标是直系吴佩孚、孙传芳和奉系张作霖。(3)结果: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打败了张作霖。(4)失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与中外反革命势力勾结,背叛了革命。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国民革命最终失败。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三、工农武装割据1.南昌起义2(1)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2)意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2.八七会议:1927年8月,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开辟革命道路: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井冈山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改革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根据地建设是阵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四、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1.红军长征(1)原因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侵华,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