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新课讲授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国民经济的恢复首先,请看一段资料: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1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0分)以此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形势的初步认识。进一步提问: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回应这样的疑问的?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迅速发展生产力,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2.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步)“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提问:给出“一五“计划重点企业和成就图,学生读图思考:“一五”期间有哪些重大成就?其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工业建设体现出“一五”计划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出示一组材料: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材料二:1952年8月,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征询苏联领导人对中国“一五”计划草案的意见,并提出对苏联科技和建设援助的需求。……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个时期,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称为“156项工程”。——董志凯《关于“156项”的确立》2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重工业落后,借鉴苏联经验,加强国防建设,巩固新生政权。提问:“一五“计划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