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意思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一诗中写道。“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如果我们的习作指导也能有这样的意境,在学生心灵中漫溯,满载着趣味和激情,在童真、童言里放歌,学生又何来“怕”作文,我们又何来的作文“难”教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里的“贴近”就是要求习作引导要指向学生的心灵,将习作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就是学生用童眼去观察生活,以显特有的童趣;用童心去感受生活,以述特有的童思;用童言去表达生活,以抒发特有的情感。习作教学一旦引入到学生的心坎,那心灵智趣和激情被开掘,习作就将流成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溪。这里以我引导四年级学生写“逗猫图”(下图)来谈如何把习作教学漫溯于学生心灵的一些做法。一、擦亮童眼,漫溯在童趣处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发生新事情,但学生还是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或“没这方面的体验”,从而咬着笔头。这种“心中无货”而无味的心理,造成对习作的无趣。要解决这种“无素材”的问题,就得擦亮他们的一双双童稚的眼睛,指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寻找“刺激”,感受生活的新奇。“逗猫图”画的是。一个小同学坐在椅子上,将猫倒立起来,猫的前面还有鱼骨头和带线的玩具车。在我没有指导前,学生观察到的只是“我家的猫很有趣,它天天和我玩倒立,我赏给它鱼骨头……”(张长福的《我家的猫》)怎么也凑不够四百字来。针对这一情况,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儿童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他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我提示学生:你们是否可以给这张图涂涂颜色。想一想逗猫时的声音。这一提示,学生来劲了,他们把图中的猫、人、车等涂成自己喜欢的第1页共4页颜色后,写起来就丰富多了。“黑色的软毛中夹着几条白色的条纹。”“黄黑相间的毛发……我家的猫的脸孔是一张京剧脸谱。”“绿宝石似的眼珠放出绿光,让人感到恐惧。”声音也联想得各有特色。“猫和我逗趣时‘喵喵’地叫得亲热,而遇到狗时又发出‘呜呜’的愤怒声……”涂色和拟声后的“逗猫图”,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这之后的“逗猫文”显得童趣盎然,单写猫的外形就有二百多字。擦亮学生的慧眼后,让他们沿着自己的趣味想个明白再写作,学生提笔,童趣挥洒在纸上,文章是“斑斓多彩”的,这色声相映的文句流淌成的是趣味无穷而又毫无倦意的习作。习作在心坎上走着,学生自会敏感地感觉生活的变化,自会在“素材日记”上记下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丰富了生活,趣味了习作。二、激发童心,漫溯在童思处童心是不可违的,儿童有着儿童的思考,我们平时的习作指导总是“循循善诱”,要学生写些“典型的”事例、“高尚的”语言,却不知这种违背童心的“构思”,让学生怎么也憋不出老师要求的“精彩”和“深刻”,这样远离学生心灵而“拔高”的习作,只能把学生推向“悬崖”边,让他们看到“峡谷”下的万丈深渊,他们怎能不害怕习作呢。我们要激发其童心,让学生大胆去写自己想写的习作,使学生心灵自由地向着内心憧憬的“彩霞”走去,一路在自己的风景中放歌,那样“愉快地倾吐”才是漫溯在童思的绿草原上,才是真正的“我手写我心”。“逗猫图”展示的是儿童逗猫的有趣场面,如果你一定要限制学生写“猫给人带来好处”,有些学生只能去编造,这样的文句是没有灵性的。我在指导学生给图上色,联想自己与猫之间发生的故事后,有个学生就问:“老师,能写我讨厌这只猫的事吗。”我点头很肯定地答道:“怎么不能,只要是心里想表达的都可以写。”陆颖同学写的《那该死的猫》就有儿童思考的特性:……我的小花猫有时也是令人讨厌的。那天,我心情不快地回到家,小花猫好像很饥饿似的朝我“喵喵”叫,还把装猫第2页共4页粮的盘子踢了踢。我才不管呢。这次语文测试我没有考好,还不知怎么向严厉的妈妈交待呢。我瘫软地坐在沙发上,拉起地上那黄色玩具车的绳子,猫好像要讨好我,也跟随车玩起来,一跳一跳的。我把车拉快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