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教材分析苏维埃俄国诞生后,摆在俄共面前有两大任务: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完成这两大任务的过程中,俄共先后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在他执政时期,国家经济政策改变,开创了以高度集中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本节分三目内容,对上述经济建设的探索作了诠释。第一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介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其内容,归纳其特点。第二目“新经济政策”,分析了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介绍了它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指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第三目“斯大林模式”,重点介绍了“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利弊,充分肯定了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同时指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教学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二、学生分析我校由于生源差,学生的史学素养低,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识记。同时高三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认识。鉴于此,本课将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历程与成就,认识任何一种社会,它的经济制度的形成与完善都是在不断的探索与失误中前进的。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2)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从而了解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表现、利弊进行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被迫性、必然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从而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斯大林。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本课讲述了苏俄和苏联早期经济建设的探索,教学中结合多媒体,主要以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方法为主,结合谈话分析、解析史料、历史比较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1.展示图片苏俄内战,让学生们体会苏俄建立后面临的威胁,从而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必然性。2.展示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的国内状况的史料,直观地展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苏俄社会所带来的危机,让学生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3.展示视频资料《大国崛起》中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让学生对斯大林模式有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更好的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及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播放《斯拉夫送行曲》聆听歌曲音频讲授展示相关史料分析史料探究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PPT探究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对个性化疑难进行探讨,提出必须讨论的典型疑难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PPT展示教师抽查,鼓励主动展示学生展示,互评或质疑补充评价整体班级评价,个别同学评价,题目选项评价老师板书小组自我评价,组员互评七、教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