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空坐标][单元概述]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激起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配合,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获得胜利。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赢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政策和主张。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程标准: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2.简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史实。3.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课标解读:1.从“历史阐释”角度分析抗日战争发生的原因。2.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标志、意义。3.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日军对华殖民统治的特点及危害。4.搜集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一、日本局部侵华1.背景(1)根本原因:实现其灭亡中国的既定国策。(2)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为了摆脱经济危机。(3)有利条件:国共对峙提供了可乘之机,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等。2.表现13.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国共由对峙逐步走向合作抗日。二、中国军民的抵抗1.国民政府对日态度(1)国民政府鉴于敌强我弱,又忙于“剿共”和对付地方军阀,对日本侵略采取妥协退让的“不抵抗”政策,幻想通过“国际联盟”和平解决中日争端。(2)蒋介石认为只有先实现全国军事的统一,才能集中力量抵抗日本侵略,被称为“攘外必先安内”。(3)国民政府也意识到,日本侵略将进一步扩大,加紧备战,在各重要城市和交通线修筑了一批防御工事,制定了对日作战的国防战略,做出与日本持久战的准备。2.中国人民反抗日本的侵略,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部分东北军和地方武装在东北坚持与日军展开游击战,后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华北各地的部分中国守军和人民也自发进行抵抗。3.抗日民主运动兴起:在中共及民主爱国人士领导下,全国掀起抗日民主运动,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5年12月,中共在北平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2)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三、日本全面侵华和全面抗战的开始2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2.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威逼南京。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3.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4.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事实上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问题探究:为什么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形成的?有何意义?提示:建立原因(1)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推动。(3)国民党对日态度的转变。(4)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建立过程3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