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比较二战后苏联三次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3.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易混点)2.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特点与结果。(重点)3.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全面认识二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难点)[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产量低。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稳固之后,试图改革。2.内容(1)农业①对农产品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2.内容(1)企业管理方面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3.结果1(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内容(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存在的问题(1)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4.结果:经济体制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释疑解惑][图解历史]赫鲁晓夫改革思考探究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里所谓“蛮干”指的是什么?提示:强行推广种植玉米运动。[易错易混](1)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2)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2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使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效果不大。思考探究2:《停滞的时代》中写道:延续18年的“×”式庸人政治,因其停滞的时代特点,被称为“20年核冬天(认为使用大量的核武器)”。“×”式庸人政治时期是指哪个时期?提示:勃列日涅夫时期。[易错易混](1)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加速了苏联解体。(2)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失败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遭到挫折,但这只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的失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证明了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