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本文是一篇情满笔端,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作者无论是诉自己的孤苦之情和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还是述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之情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都十分感人。在阅读理解时,应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古代散文,读懂文字是关键。只有在真正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鉴赏。本文有许多古今异义字和一词多义的现象,讲解时须着重指出。本文运用语言十分精练准确,在熟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鉴赏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3、学习古代散文,要特别注意诵读,最好能熟读成诵。本文文笔简练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四字句和对偶句的交错使用,不仅言简意丰,而且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加以体会,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和快慢节奏,读出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节奏感。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特色,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和其用词的精练准确。3、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课文。4、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成语,背诵全文。教学重点讲解表达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至性之言,悲恻动人”的原因。讨论作者说理周密,表达感情淋漓尽致委婉陈情的方法步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教学难点作者委婉陈情的方法步骤;诵读时的对各段情感的把握。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教学方法1、运用讲解法,在疏通课文时注重常用实词和虚词的讲解。2、运用提问和讨论加固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的掌握。3、联系背景和关键语句,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感情。4、通过范读和讲解表达作者感情的关键语句,指导学生有表情地反复诵读课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基本理清课文思路。2、研读第一段,积累文言词汇,并背诵此段。教学过程:导语: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了。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一、解题1、释题:陈,陈述、禀报;情,隐情、苦衷(至孝之情);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又称“奏议”。2、作者: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孝著称,受举荐,曾仕蜀汉为郎中和尚书郎,曾多次出使东吴。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3、背景: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二、诵读1、听读:听录音,边听边注意体会文章的节奏和文中抒发的感情。2、诵读:学生自己高声朗读课文至熟,并注意下面字词的注音。3、默读: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关注疑问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