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词二首从容说课《毛泽东词二首》一课所选诗词为《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深秋,是毛泽东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中心广州时所写的。当时国内外发生许多重大事件,影响着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在那峥嵘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正值青春少年,才华横溢,意气风发。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面对大好河山的沉沦,毛泽东同志吟唱出了这首激浊扬清之歌。《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同志的闽西苏家坡时所写,这首词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了大好的秋光,展示出作者极为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本课的鉴赏重点是:理解词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主旨和意味。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毛主席的两首词在意象的选择上很有特点,如《沁园春长沙》的上片运用了山、鹰、江、鱼等意象,表现了词人宽广的胸怀和深沉的思绪。鉴于此,本教案将“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景的特点”和“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主席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作为重点,并把“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及“准确把握《采桑子重阳》的情感基调”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学习诗歌,首要的在于营造一个能使学生走入诗境的氛围。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本教案不仅设计了引人入胜的导语,而且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过程之初播放《长征组歌》中“过草地”的音乐,让音乐把学生引入往昔的岁月,并联还制作了CAI课件:“独立寒秋”图,并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使学生能在动态画面中领略一代风流人物的博大胸怀另外,针对诗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特点,在诗词赏析的教学过程中,还十分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例如,“层林尽染”的“染”,“怅寥廓”的“怅”。因为这些词语不但能显示全文思路,而且能展示诗词积极向上的意境和词人早年的博大情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教学是绝对离不开诵读的,“语言品读法”是贯穿于教学全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词、品诗词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本教案中形成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2.准确把握《采桑子·重阳》的情感基调。●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2.点拨法。如《沁园春·长沙》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3.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境”“意”上的比较。●教具准备《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音乐磁带;多媒体投影;CAI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沁园春·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关键词理清脉络;分析体会上片的两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揽胜,必生万端感慨。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以显英雄气概。杜甫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叹时运不济。这样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更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宏令吟赏者叹为观止。二、解题出示多媒体投影。(或资料卡片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资料卡片:1.写作背景: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