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言之有理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目标:1、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2、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教学难点: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区分易混淆的虚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交流展示课前准备:预习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种类及特点(见课本82页)。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一添“虚词”之后,这副对联表示的含义呢?明确: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成了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语言真很奇妙!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二、课堂活动课堂活动1——“好!”与“好了!”(1)阅读课本80页《阿Q正传》第五章中关于阿Q与小D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斗”的描写。(2)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材料中的“好!”与“好了!”?你能看出这两者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吗?(3)结论:“好!”与“好了!”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无,两者的表达意思就迥然不同。这一个“了”字描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意蕴深刻。课堂活动2——形形色色的“的”用心爱心专心(1)阅读文段课本81页所选几段文字,找出带“的”的词组。(2)观察归纳,讨论“的”的性质。(讨论这些带“的”的词组在有“的”的时候和没有“的”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找出“的”的意义和用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把具有相同作用的“的”归为一类,看看“的”可以归为多少类,不同类的“的”有什么区别。)(3)添加词语,了解“的”的用法。思考课文中给出的词组哪些可以加“的”,哪些不能加“的”,可以加“的”的词组加了“的”之后结构和意义有什么变化。尽量不看书中的提示自己独立思考、概括和总结。补充课堂活动——“一身二任”的词语(结合“小试身手”三)(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一样:①叫弟弟打破了。叫了他一声。②在哪儿工作呢?不在图书馆。③给他打个电话。给了我一本。④跟谁说过话呢?跟着这个人。⑤管白薯叫红苕。你别管我了。⑥朝我挥了挥手。他面朝大海。⑦比爸爸还高呢。比不过鲁迅。⑧为新中国奋斗。都是为了你。⑨就按他说的做。按一下按钮。明确:左侧句子中加点词是虚词,具体说是虚词中的介词;右侧句中加点词是实词,具体说是实词中的动词。虚词的特点:A、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且这种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B、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不能单独说出来。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自由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补语等各种语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介词和动词的区别:A、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可以。例如不能单说“从(今天)”、“把(衣服)”。有时单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有时会改变意思,如“叫他(打破了)”。动词和动词结构通常都可以单独说出来,结构也不改变。B、介词都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可以。如,汉语中不存在“把把”“从从”的说法,而“叫了一声”的“叫”可以说成“叫叫他”。C、介词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动词都可以。如,不能说“我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