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教读课《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第一册第五单元教读课《烛之武退秦师》二.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了解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出城,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终于说服秦伯,解除困难。表现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等内容。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以培养阅读能力。三.学法指导:1.史传中所写人物的言论行动,都是和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关,读课文时应当首先把历史进程弄清楚,再品味人物的言论行动。2.文章中人物的言论行动应当是我们始终注意的中心。四.预习资料:1.以《曹刿论战》一文中讲解的文学常识作依托,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左传》的相关知识。2.了解秦晋围郑的背景资料。例如:晋文公重耳逃亡故事。五.重点、难点:(一)重点知识: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如果说《春秋》仅仅是最简括的历史大事记,那么《左传》则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在文学和语言上的成就也很大,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2.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左传》通过人物言行所表现的爱国进步思想是显著的。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3.烛之武的说辞层次。——离间计烛之武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表现出他能言善辩、智能过人。其说辞层次如下:(1)博秦君好感——不卑不亢,引出话题。原文:“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2)原文:“若亡郑有益于君……君亦无所害。”用心爱心专心(3)原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思考题:烛之武说服秦军退兵的原因有多面,但关键在哪里呢?答案:烛的观点是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了。这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二)难点解析:《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从文学角度看也是有显著的特点的。1.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它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地叙述或描写,而不是毫无选择,平铺直叙。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2.行人辞令之美。辞令之美就是语言之美。不过辞令虽靠语言来表现,而更重要的是有充分的理由,出使时才有说服力。例如烛之武对秦伯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事势必然之理来耸动秦伯,秦兵就非撤退不可。六.文言文知识总汇:(一)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原句本字古义今义且贰于楚也贰特指从属二主数字“二”的大写国危矣国诸侯封地称国,大夫封地为家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亦去之去离开前往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行旅所携带的物品2.一词多义(见书后练习)3.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鄙:以…为鄙(把…当作边邑)使动用法:“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