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隆中对教材分析:以故事、典故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及故事的写作背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适当联系历史知识,使各学科知识得到有机融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2、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3、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区分中心人物和陪衬人物,学会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古代知识分了“修身、治家、平天下”的济世情怀。2、努力学习,使白己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教学重难点: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文章的背诵2、课文的翻译,隆中对策的核心内容3、对比和陪衬的手法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学生将课文读熟练,能大致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2、上网收集有关《隆中对>的有关知识,以备上课交流。3、上网或看书,阅读《三围演义》中“三顾茅庐”一节。教师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小黑板教法与学法:讨论法朗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导语: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存政治、军事诸方面的卓越才能。存人们心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陇亩()倾颓()猖蹶()存恤()夷越()胄()殆()沔()诣()2、找同学交流本文的文学常识,作者,作品,人物。老师补充:东汉末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利孙坚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达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I‘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王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3、师归纳:重点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选两位学生朗读课文,学生集体评议。评议标准如下:(1)读准字音;(2)读清句读,特别是句中语意停顿;(3)读出重音,特别是逻辑重音;(4)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2.学生齐读课文。3.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总体印象,概述文意。生1:本文主要写徐庶荐诸葛、刘备请诸葛、诸葛献计策、关张妒诸葛等片断。生2:本文主要写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的兴复大业这一问题所作的回答。生3:标题《隆中对>显示渚葛亮的隆中对策是本文的核心内容。4、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片断。(这一环节视学校情况而定,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5、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诸葛亮的相关资料,谈白己从文学作品、民问传说、影视剧、戏剧中了解的诸葛亮形象,可以讲故事,说典故。(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白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按照先读后译的步骤,就疑难词句研究探讨。教师巡视,帮助学生答疑解惑。3.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1)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白董卓已来(通“以”)(2)古今异义将军宜枉驾顾之(拜访;今叉:照顾)凡王往(总共;今义:平凡)孤不度德量力(王侯白称;今义:孤独)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今义:危险)遂用猖獗(用:因此;今义:使用。猖獗: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抑亦人谋也(而且;今义:压抑;或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把;今义:表可能;表许可)三、精读文章,深入研究出示思考题。学生讨论,老师明确1、理清全文思路。学生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交流看法。教师点拨:二分法、四分法都有理由。本文一开始简单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白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设置悬念;接着以徐庶推荐,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