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下面我准备从对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几方面作具体阐述,希望得到各位的支持和指导!一、说教材分析1、说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选自高教版《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本框题是哲学辩证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既是上一单元的延续,同时学好本框题也是为学好辩证法的其他观点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书乃至整个辨证法部分,都处于不容忽视的地位。2、说教学目标(1)认知:掌握联系的含义与特征,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2)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及从联系中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3)运用: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3、说教学重点: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确立重点的依据:本课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课,基本理论就是联系以及联系观点的运用。而学习联系的基本理论的落脚点在于生活中如何应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导实际生活,因此,在掌握联系相关理论基础上,落实其方法论就成为重中之重。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来讲解这一重点。4、说教学难点: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确立难点的依据:它是本课一个基本理论,也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这一知识比较抽象,要想让学生全面正确地把握,正确区分哪些是客观联系,哪些是人为的主观想象,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采用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相结合,体温、讨论或辩论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5、说教材处理为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把教材整合成两大块: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既联系的基本原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而且调整了顺序,先讲普遍性后讲客观性),然后用这一原里去指导实践(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说学法1、学情分析:专心爱心用心1由于学生刚学习哲学,而哲学理论性逻辑性都比较强,又很抽象,这使得大多学生对哲学心存恐惧,认为深不可测,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被动。2、学法:为了让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法、集体讨论法、总结反思法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教无常法,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有事半功倍之效。三、说教法根据新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结合职专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主要采取以下教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启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可以运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或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学生的理解。案例教学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师生共同分析,增加学生学习哲学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讨法法。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设计讨论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疑激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寓言故事设疑思考:这事物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如寓言故事中,火——水——鱼、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池塘中的鱼割裂了三者之间的联系,最终遭到灭顶之灾。(二)新课讲授一、物质世界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1、联系的含义教师讲解分析:(1)联系讲的是一种关系,(2)强调是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和事物内部各要素存在着这种关系。组织学生举例:(可适当提示学生:风扇,一个风扇是由发动机、扇叶等部件组成,这是风扇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风扇要给人带来清风,又必须插上电源,这是风扇与电源之间的关系。一个风扇的发动机与扇叶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仅有其一,便不能构成风扇;而风扇与电源也是互相关系,仅有其一,便不能带来清凉。)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