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古代政治制取与官员选拔1.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B.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D.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2.汉武帝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检核问事之意,“史”为“御史”之意。这说明汉武帝时刺史()A.属于地方行政长官B.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C.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D.威胁到君主专制的统治3.从全球视角下审视,美国的独立战争之所以与众不同,不仅仅在于它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因为它创新性的制度建设,在历史上,小国易民主但力量弱,大国力量强但易专制,而美国构建了一个既有力量又确保民主的新型国家,这主要得益于()A.开创政党政治的先河C.建立了总统制共和制B.取得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D.确立了邦联制的国家结构4.雅典十将军之一历史学家修普底德指出,伯里克利“能够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时又能够控制民众。是他领导他们,而不是他们领导他"。但信里克利的继承人竞相采取笼络群众的手段,结果使他们丧失了对公众事务的实际领导权,引起许多错误。可见,修昔底德认为()A.雅典民主制在本质上是专制制度B.领导人的政治素养影响民主质量C.民众善于分辨领导人的贤明与否D.全体公民参政无法达成政治正义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要求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但同时又规定“国务员铺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将内阁置于总统的行政权控制之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规划的政体存有一定缺陷C.确立总统的权力中心地位B.照搬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D.防范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6.申纪兰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荣获2019年“共和国勋章”。关于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的回忆有误的是()A.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为全国人大代表B.1953年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由此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公元前361年商鞅人秦,曾多次求见秦孝公。前两次求见时,商鞅大谈“帝道”“王道"治国理论,孝公对他所言无兴趣;第三、四次,商鞅“说公以霸道",君臣投机,“语数日不厌”。孝公对商鞅所言态度转变是因为()A.“帝道”主张仁义治天下不切实际B.“王道”主张无为而治难以见成效C.“霸道”学说是当时主流正统思想D.“霸道”符合秦对时代挑战的回应8.1911年5月,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终于破产,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政府彻底失望。这一事态()A.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B.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C.使立宪派成员淡出历史舞台D.有利于为武昌起义造势9.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所谓“高门华阅,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这一局面得到初步改变是由于()A.郡县制的实行B.刺史制度的推行C.科举制的创立D.三省六部制的建立10.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A.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D.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11.在英国,常务次官是各部的永久性的常务副部长,不受政府更替的影响,英国前首相张伯伦总是对常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情。”这一传统()A.践行了三权分立的思想B.表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体现文官系统的独立性D.带有浓厚民主共和色彩12.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