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公开课教案和教学研讨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倍数和因数》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标准,思路清晰,构造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教学内容:苏教版(义教课标数学)四下第70-71的例题以和72页“想想做做”的1-3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协助同学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同学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考虑能力。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同学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到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教学准备:每桌准各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身学号的卡片。设计理念:通过竟猜、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同学持续的学习兴趣;同学通过独立考虑、合作文流进展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同学掌握数学考虑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智力竞猜引入新课1、让同学进展“智力竞猜”——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部分同学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2、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韩韩,韩有才、韩广发。请同学以韩有才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同学可能会说出“韩有才.是爸爸”,“韩有才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同学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准的儿子”。3、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并向同学说明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倍数和因数。设计说明:“智力竞猜”走同学喜欢的形式,因为每个同学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猜”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二、操作发现理解概念1、师:“‘智慧从手指问流出’,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考虑一下其中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2、请同学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和相应的乘除法算式。(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分开写)再向同学说明:假设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和另一个图形一样,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让同学特重复的图形和算式去掉。(板书三十乘法算式,和几十相应的除法算式)设计说明;让同学写出蕴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同学的知识根底,同学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让同学将旋转后相同的去掉,这是一次简化,很多同学并不知道,需要指导,这样可以使同学认识到事物的实质。3、让同学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同学指出: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4、先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一说.然后同桌的同学再互相说一说。5、让同学仿照说出6×2=12和12×1=12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6、同学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同学可能会出现0×()=0的情况,借此向同学说明我们研究因敷和倍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设计说明:倍数和因数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师的“传授、讲解”,需要同学的适当“记忆”——重复、仿照。当然,要使同学真正理解还必需举一反三,通过互相举例可以逐步完善同学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同时使同学明确倍数和因数的研究范围。7、以4×3=12与12÷3=4为例,向同学说明后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据这个除法算式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同学试一试其他几个除法算式中的关系。8、练习: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5×4=2035÷7=53+4=7(1)同学答复后引发同学考虑:能不能说20是倍数,4是因数。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