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过关检测(一)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山西省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了()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朝政治事务中带有鬼神等神秘色彩,而西周管理国家则注重百姓的议论,鬼神等神秘色彩淡化,这说明商周时期治国理念从注重鬼神到注重人事,故选C项。西周在政治制度方面承袭商朝制度,如王位世袭制,排除A项;西周时期依然有着图腾崇拜,说明国家管理依然会借助神权,排除B项;西周时期还未形成集权,排除D项。2.(2019·辽宁五校高三模拟)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奭于燕,封功臣吕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A.加速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西周初年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原来商朝的统治中心),“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将原来周文化中心的居民迁移到殷地附近,第二次分封更将原来周文化中心的居民迁移到卫、燕、齐等地。这种大规模移民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不同民族的交融,故A项正确。确保贵族权力有效承袭的是宗法制,故B项错误;武庚的封地殷并非边远地区,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第一次分封后出现了叛乱可知D项表述错误。3.(2019·河南信阳高中期末)战国时期,或由匹夫而为将相,或朝贫形而暮公侯,或起自刑余,或出于盗薮,不论新旧,不问亲疏。这种现象表明()A.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B.礼崩乐坏加速王室衰微C.世卿世禄制度遭受冲击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选官制度不再以血缘亲疏作为标准,说明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士农工商结构以及礼崩乐坏无关,排除A、B两项;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尚未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4.(2019·昆明市高三摸底)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则自称为王,并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说明各国的君权体制逐步形成,故A项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故B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5.(2019·浙江杭州高二期末)将史事定位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下是历史认识的基点。战国时期,咸阳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的因素有()A.采用铁犁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B.王景治理黄河以解除水患C.秦国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D.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咸阳所在地区农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的生产技术,故选A项。B项王景治理黄河是东汉时期,排除;C项都江堰在四川一带,排除;D项西汉时期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排除。6.(2019·福建三明高二期末)下表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这些主张反映了()人物学派主张孙子兵家粮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墨子墨家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孟子儒家统治者要重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商鞅法家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农业生产占有重要的地位C.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D.农业生产是为战争服务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先秦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体现出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中各派思想家的主张并未体现土地所有制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抑商”且“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