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松果》教学设计三篇《采松果》教学设计三篇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采松果》教学目标:1、在详细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课:秋天到了,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出来玩耍。松鼠妈妈想看看小松鼠“采松果”的本领有没有进步。于是他提议要和小松鼠进展一场采松果的比赛。经过剧烈的比赛,结果出来了。你想去看一看吗?(课件出示情境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力图创设一种学生感兴趣的详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轻松和愉悦。)1.从屏幕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同学们先和同桌说一说。2.同学们可能提出的问题有这几个(大屏幕列出,一共有采了几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几个松果?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几个松果?在此说明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几个其实就是求小松鼠比妈妈少几个)。同学们我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你会解答吗?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出示: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3.师:我们要求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样列算式呢?(25+4)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呢?(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把两局部合并起来求一共采几个松果,要用加法计算)终究应怎样解决25+4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或计数器代替松果摆一摆、拨一拨。4.组织学生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和怎样拨的,要求:想一想在摆和拨的过程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并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讨论计算的方法。5.指名上台演示摆和拨的过程,且边演示边表达。(1.先把4根和5根合并在一起,再把2捆和9根合并在一起一共是29根,2.在计数器上先拨上25,在个位上再拨上4,)(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活动,不仅可以得到结果,还能体会到计算的步骤和方法)6.提醒算理: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发现了什么计算规律?离开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会口算吗?学生答复,集体评议。(强调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设计意图:因为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牢记的一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形成了这种认识后,才能在笔算学习中不出现大的偏差。体会到口算和笔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有利于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思想,便于进位和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教学。)7.课堂小结:一边演示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算法一边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同学们25+4=29(个)你会算了,那么4+25=你知道等于多少吗?(为什么25+4=29(个)4+25=29(个)也等于29呢?(在此进一步渗透加法交换律:因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要求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要把“松鼠妈妈采来的25个”和“小松鼠采的4个”合起来,在摆小棒、拨计数器和口算的过程中,都要注意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要个位加个位,其实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8.讲解完成后出示第二个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终究应怎样解决呢?请各学习小组用小棒和计数器代替松果摆一摆、拨一拨。学生在前面加法的根底上,自主探究25-4的算法。9.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和怎样拨的,想一想在摆和拨的过程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讨论计算的方法。10.小组推荐两名组员上台演示摆和拨的过程,且边演示边表达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11.提醒算理: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发现了什么计算规律?离开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会口算吗?学生答复,集体评议。12.课堂小结:一边演示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算式一边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25-4=21(个),要求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要从“松鼠妈妈采来的25个”中拿掉“小松鼠采的4个”,剩下的就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个数,在摆小棒、拨计数器和口算的过程中,都要注意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