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肇庆统测)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解析:选C“。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可知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2.(2019·大连双基测试)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数据表。这一变化()时期耕地面积人口明初8.5亿亩6600余万清前期10亿亩4.1亿A.“”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B.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C.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解析:选B。分析图表数据可知,清朝相比明朝人地矛盾激化,无地农民较多,从而推动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故B“”项正确;海禁政策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项错误;C项材料未涉及;根据所学,在封建社会,土地兼并只能抑制或缓解,并不能有效解决,故D项错误。3.(2019·华中师大附中押题)“明代学者张翰说四方之货不产于燕(指北京)”而毕聚于燕,“传教士利玛窦也说北京什么也不生产,”但什么也不缺少。据此可推知()A.北京的虚假繁荣下埋藏着巨大危机B.北京城市经济为统治阶层服务C.明代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D.明代民间工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第1页/总6页解析:选B。北京是明朝的都城,是政治中心,是统治阶级聚集的地方,北京城本身生产不足但四方之货聚于北京,主要是为了满足都城皇室和统治阶层的需要,故B项正确。4.(2019·哈尔滨三中验收考试)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其原因可能是()A.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经济重心的南移C.白银大量流入中国D.重农抑商的影响解析:选A“。根据材料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并结合史实可知,明代江南地区的绢价较之宋代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是因为明代私营丝织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5.(2019·北京朝阳区综合测试)“”“”明代冯梦龙和凌濛初在三言二拍中描述的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也不再是为富不仁的不义之徒,而是表现出了善良、正直、慷慨、讲义气,是一群有道德、重情重义的商人形象。这反映出()A.文学叙事方式出现创新B.文学创作摆脱了理学的束缚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商品经济繁荣引起观念变化解析:选D“”。据材料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结合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对商人认识的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不是文学叙事方式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善良、正直、慷慨、讲义气与理学的仁、义、礼、智、信相符,故B项错误;据所学,明朝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6.(2019·乐山调研)“”“熊人霖《南荣集》描述明代闽浙地区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俾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依寮主为活,”而受其佣值。促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是()A.资本主义的萌芽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人身控制的松弛D.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解析:选C。由于政府对人身的控制有所减弱,“”“”才有众多的菁民去依附寮主,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在纺织业领域,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明代闽浙地区寮主”经济的发展,即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7.(2019·揭阳模拟)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A.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B.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第2页/总6页C.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D“.”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解析:选B。A项表述属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可以作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并非其依据,故A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