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8第1部分近代篇第8讲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桂林、崇左联考)“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C[“”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起步,与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不符,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还有戊戌维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清政府没有从此丧失舆论支持,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与材料中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直截了当地讲救亡不等于盲目排外,概念混淆,故D项错误。]2.(2016·永州二模)“《庚子西狩从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A[“”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错误。]3.(2016·湖北联考)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学生规程:自退款(庚子赔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据此及所学知识推断可知()A.中国开始由学习英日政体转向美法政体B.美国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C.列强对《辛丑条约》赔款的分配有分歧D.中美合作开启了中国人赴美留学的历程B[20世纪初,资产阶革命派已开始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学习美法的民主共和政体,故A项错误;美国以庚子赔款资助清政府派遣赴美留学生的目的无非是灌输美式理念,以教育为工具为其侵华服务,故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只是中美两国,没有涉及美国和其他列强的关系,故C项错误;中国人赴美留学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已经开始,故D项错误。]4.(2016·鹰潭一模)“”“”“从晚清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A.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B.晚清民国艰难的宪政道路C.保守势力始终占据了优势D.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过程B[政局的动荡不安是宪政道路艰难的外在体现,故A“‘’项错误;从晚清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可知政局的不断变换就其本质而言是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艰难推进,故B项正确;革命党人不属于保守势力,故C项错误;晚清到民国初期政局的不断变化重在宪政形式的不同,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5.(2016·保定一模)下表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通过表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海关两)1890~1894年1895~1899年1910~1914年出口100142315进口100153417A.列强侵华方式发生较大变化B.清政府调整税收政策C.实业救国思潮空前高涨D.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D[根据信息可得出,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均出现大幅度增长,而列强的侵华方式主要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是在甲午战争后,表现为在华投资设厂,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清朝调整税收政策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针对国内市场,对进口影响较小,故C项错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从殖民地进口原料,还进行资本投入,故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均出现增长的现象,故D项正确。]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