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意义例行工作流程化标准化制度化-------提高组织效率的最佳选择企业提高效率的方法多种多样,提高技能、提高责任心、学会感恩等等都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这些的重点都在于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或素质。而要提高企业组织的整体效率则在于企业管理体制的转变,应该从制度上入手、在机制上下功夫。?例行工作流程化企业80%以上的工作是日常工作,无论是招聘、培训、生产、采购、物流、仓储,还是开拓市场、服务客户;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大部分工作都有规则可循,无论是例会、特别会议、老板还是员工。只要你花一些时间把日常工作变成一个过程,也就是说,用一个流程图表明新员工一读或教就可以理解,你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新员工培训的效率。如果老员工按照流程行事,他们可以大大减少推卸责任和要求指示和报告的情况。合作单位也会遵循沟通流程,这可以大大减少找人、等待或跑腿的时间。企业搞研发、做决策,这些看似复杂的工作也可以流程化。工作关系就是流程关系。企业的所有工作都可以流程化。比如说研发工作,一定是从市场调查收集信息开始,然后进行创意碰撞,接着立项论证,随后设计方案,进而方案评审,再进入试制,再进行样品评审,征求客户意见,再进行产品定型、组织批量生产??企业有哪一样工作没有先后和逻辑呢?先理顺各个工作的先后顺序,再将每个工作对应划分给最合适的岗位这就是流程管理。任何企业想做都能去做,愿意做都能做到。?例行工作标准化工作流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流程图也是工作标准,但最多是职责联系标准。企业的每一项工作都应该有质量和数量标准,以便员工在完成工作后能够遵循指导方针和评估标准。一般来说,企业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工艺标准、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以及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从一个小的角度来看,企业的标准应该对一切和岗位都有标准。只有有了健全的标准,我们才能摆脱对个人能力的依赖。只有把老板从到处灭火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普通员工才能放手大胆工作。例行工作标准化,一定要因企业而异,因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而异,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企业标准一定要全体员工共同讨论、上下认同。宽严倒不重要,重要的是上下认同。而且企业的工作标准要以大多数员工能够做得到为标准。如果多数人再怎么努力都达不到标准,标准就毫无意义可言。我们仅以招聘一次到岗合格率为例来说明,如果企业在当地条件突出,吸引力大,招聘专员完成的合格率就高,反之则低。总之,订标准最好让大多数人跳起来够得着,同时,跳起来够得着。够得着就要给予奖励。这样的管理就能在企业产生良性循环效应。?日常工作制度化流程化也好、标准化也罢,都只是对完成任务的要求,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或者达不到标准如何评定、如何惩处,达到标准如何奖励是没有界定的。对达标与否的奖惩就属于制度范畴。企业的每一项工作必须有人做,而且必须做好,如果不做或者做了达不到标准,对企业就是灾难,少数人的不负责任甚至可能导致他人的付出或劳动成果毫无意义、付之东流。所以,将例行工作制度化是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是最重要的内容。企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由日常事务主导的,只有新情况、新问题才能视为例外。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各级管理者的自然责任。如果没有新情况、新问题,要么是企业走到了尽头,要么是管理者不负责任,对问题视而不见。因此,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独立负责,日常工作的制度化可以拯救老板、主管和员工。日常工作的制度化可以让员工有章可循,有案可查,工作效率自然提高。不论是制度,还是流程、标准都因企业而异,千万不可照抄照搬。?企业管理系统化如果能够将例行工作流程化标准化制度化,企业的工作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如果再进一步将企业管理的所有工作系统化,就可以说企业已经打造了不依赖个人作用而能运转自如的管理体系。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工作流程,使企业各项工作制度化,是提高企业组织整体效率的最佳选择。这不是我的主观判断,而是对许多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原文由世界管理者转载,请注明)第2部分:标准化管理的意义(摘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这个系统工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