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流量颅内—外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杨虹;杨翠芳【摘要】@@颅内-外血骨搭桥主要有两种手术方式.一种是低流量(15-25mL/min)血管搭桥,这种低流量的颅内外动脉搭桥,不能满足脑局部正常供血(50-55mL/min)(1),并且在末支小动脉吻合搭桥术后,血管开通率不高,因而手术效果欠佳.【期刊名称】《天津护理》【年(卷),期】2011(019)002【总页数】2页(P77-78)【关键词】高流量;颅内外;搭桥;手术配合【作者】杨虹;杨翠芳【作者单位】天津市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300052;天津市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30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颅内-外血管搭桥主要有两种手术方式。一种是低流量(15~25mL/min)血管搭桥,这种低流量的颅内外动脉搭桥,不能满足脑局部正常供血(50~55mL/min)〔1〕,并且在末支小动脉吻合搭桥术后,血管开通率不高,因而手术效果欠佳。另外一种是高流量(70~140mL/min)血管搭桥,利用桡动脉或大隐静脉进行搭桥,这种高流量脑血管重建技术治疗效果良好,我院神经外科利用桡动脉作为搭桥血管,行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满意。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为13例患者实施高流量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其中女4例。男9例,年龄42~68岁。颅内复杂动脉瘤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7例。行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10例,颈外动脉-大隐静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2例,颈外动脉-桡动脉-颈内动脉吻合术1例。2手术方法全麻满意后,患者取仰卧位,4点头架固定,常规消毒头颈部、手臂或小腿。先取移植血管,其中11例取桡动脉,2例取大隐静脉。切开对侧前臂(内踝上)皮肤、皮下组织,游离桡动脉(大隐静脉),结扎、根据颈外动脉到颅内搭桥的吻合动脉长度将移植血管离断取下,置于10μ/mL肝素盐水中备用。头、颈部两处切口同时操作,颈部切口取胸乳突肌前缘纵行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分离至颈动脉鞘,打开颈动脉鞘,显露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头部取翼点入路问号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肌层,皮肌瓣翻向颞下,钻孔,颅骨开窗约4cm×6cm,悬吊硬膜。打通头-颈部两处切口连接通道,经于耳前、下颌骨升支内侧,并引入移植血管桥,要避免血管在皮下通路内扭转和折曲。弧形切开硬膜,开放侧裂池、颈动脉池,显露大脑中动脉M1、M2,用9/0缝线缝合移植血管与颅内血管,一般做端-侧吻合。用8/0缝线缝合移植血管与颈外动脉,一般做端-端吻合。术中多普勒超声显示血流通畅。用生理盐水冲洗,双极电凝止血,缝合硬脑膜,还纳骨瓣,缝合肌层、皮下、皮肤。3手术配合3.1术前准备3.1.1患者准备术前全部患者均做压迫颈动脉(Matas)试验,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反应。选择移植血管,需用血管超声探查尺、桡动脉、大隐静脉的血管直径和静脉瓣膜有无病变。术前一日备皮,包括头、颈、手臂或腿,并用肥皂水清洗。巡回护士常规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主要了解患者心功能及脑电监测结果,利于术中观察患者病情。介绍手术方法和配合要点,同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制定术中护理计划,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3.1.2仪器及物品准备显微镜、电视监视系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超声多普勒探头、脑电生理检测(EEG)、血管吻合器械、电钻、铣刀、头环、暂时性动脉夹、9/0prolene缝线、8/0prolene缝线、止血纱布、内置颅骨固定连接片、头皮缝合器、钛夹、垫片、15°角膜穿刺刀。3.1.3药品准备硫酸庆大霉素、肝素、罂粟碱、亚甲兰。3.2术中配合3.2.1麻醉配合协助麻醉医生建立静脉通路,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妥善固定气管导管以防术中脱管、打折、塌陷。患者常规留置导尿,术中注意患者保温,防止出现低体温对麻醉及手术带来的并发症。3.2.2手术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对侧60°,并后仰,4点头架固定,眼部贴眼贴,外耳道塞棉球,以防消毒液进入。由于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床上常规铺嗜喱垫,在患者骶尾部贴加强贴,腘窝下垫软枕,足跟垫圈枕。3.2.3手术配合手术组人员分为3组,1组取移植血管(需1名器械护士),1组做开颅术,1组暴露颈部(后两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