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措施一、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完成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及"互联网+监管'系统的建设对接。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加快我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和改造工作,完成政务服务门户、事项管理、电子印章、电子证照、数据共享等8项对接任务,确保如期实现与国家、省、市政务服务平台的深度对接融合。加快"互联网+监管'事项的认领和梳理工作,汇聚各部门监管业务系统、投诉举报等各类监管数据,编制全区统一的监管事项名目清单。加强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同一事项的名称、类型、依据、流程、时限、材料、表单、收费、编码等要素基本全都,同层级政府同一工作部门的事项数量基本相近,做到横向可比对、纵向可连接。聚焦办理量大且企业和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事项,根据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的要求,逐项编制标准化工作规程和办事指南,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科学细化、量化审批服务标准,压减自由裁量权,完善适用规章,探究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构建和完善形式直观、易看易懂的办理流程图(表),实现网上可查、电话可询,为企业和群众办事供应清楚指引。对"四级十同'政务服务事项要素网上录入状况进行全面核查,推动实现要素录入全掩盖、无遗漏、无差错。纵深推动"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根据全市统一部署,梳理政务服务高频事项,持续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对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进行专项清理,实现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供应的材料削减60%以上;持续分批公布"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事项名目,实现85%的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结合群众办事堵点疏解行动、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重点围绕企业群众反映突出的证件证明材料多、重复提交等问题,梳理各部门高频证照,推动业务办结时同步签发电子证照。在相关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审批等环节开展电子证照应用。推广"集成服务'。完善实体政务大厅"一门'"一窗'改革。依据"一门'"一窗'改革的详细措施和认定标准,持续推动实体政务大厅"多门'变"一门',不断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工作模式。除对场地有特别要求的事项外,审批服务事项进驻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基本实现"应进必进',70%以上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分类受理。推行"集成套餐'服务,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对办"一件事'涉及的多个审批服务事项打包,为不同类型的企业和群众供应量身定制的套餐式、主题式集成服务,取消各类重复提交的证明材料,推行一表申请。二、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三化'建设深度融合。区级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完成率达到95%以上,街道完成率达到90%以上,社区完成率达到60%以上,全区"三化'建设完成率达到60%以上。深化实施专业技术人员连续训练和学问更新工程。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2022年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连续训练人数达2800人次以上。乐观探究"互联网+调解仲裁'工作。根据上级部署,有序开展"互联网+调解'试点工作。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以上,调解胜利率达到60%以上。推动创新开放合作。引导和鼓舞新型研发机构发挥体制机制优势,突破传统进展思维与模式,以区本土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乐观开展研发与技术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辖区产业进展力量。扩大科技贷风险资金补偿池规模,逐步完善科技贷业务流程,加快天使投资基金建设,探究启动"成果贷'、种子基金业务,促进财政资金最大化利用。三、营造开放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打破针对民间投资的隐性门槛。依托在线平台推介发布一批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的重点项目。争取老工业基地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入库民间投资项目。连续规范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根据上级重大项目实施方案联审机制方案,进一步推动重大项目规范有序实施。乐观争取中央预算内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完善重大项目入库信息,协作做好重大项目监测服务平台运行工作。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全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实现全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与上级政务服务平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互联互通。对区级审批环评文件的建设项目审批权限,进一步优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