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学生评价与发展性学生评价一、传统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在教育现实中,我们衡量一个学生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就是学生的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流传的俗语反映了我们评价的倾向。这种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又大都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这种测验方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在过程是难以测量的。这种片面的评价后面蕴涵着这样的智能理论假设:人类的智能呈正态分布,绝大多数人在正常智能范围内,天才和弱智仅仅是少数;这种智能又是单一的、恒定的,主要是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它不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学生评价观点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其弊端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1.学生评价的功能单一传统的学生评价过分强调总结性评价,过分强调甄选与选拔的功能,忽视形成性评价,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有人形象地把传统评价比作一个大筛子,学生被放在筛子上筛,筛选的结果产生两种人:一种是筛子上面的,即成功者;一种是筛子下面的,即失败者。这样的评价功能主要是为了甄别,是一种“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的评价,是以“选拔”为目的。2.学生评价的标准单一传统的学生评价把评价的价值定位在甄别功能上,与之相应的评价内容主要是智育,注重知识和技能,标准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尤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等缺乏重视。3.学生评价的方法单一在传统评价中,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强调相对评价,注重学生之间的比较,淡化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性评价,给学生心理产生巨大压力,制约着学生成长。对学生发展过程评价的方式不够重视,没有根据评价目的、性质、对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4.学生评价的主体“错位”传统学生评价的主体“错位”,主要指政府、学校、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中明显处于主体地位,而被评价者——学生则始终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地位。这种评价主体的“错位”,完全忽视了被评价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二、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建构所谓“发展性”学生评价,是相对于“选拔性”学生评价而言的。中国的教育评价制度,可以说一直具有很强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最具典型性的是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止的科举制度。以后,随着心理测验思想与技术的引入,教育评价逐渐向客观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但其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仍然被视为最为主要也最为重要的功能。只是此时不再是选“官”,而是选“适合教育的学生”。因此,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人们受教育机会的增加,学生评价的目的、性质及内容、方法等必然会发生革命性的改变,由“鉴别性”转向“发展性”。1.评价的目的评价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评价,评价的结果用来做什么。支撑传统评价目的观的是人的智力等级差异观:按数理逻辑能力和语言能力来考察,人的智商确有高低之分,所以,教育应该有所选择,应该“择天下英才而教之”。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目的和作用不在于诊断智力水平的高下,选拔那些“智优”学生,而在于发现和识别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因材施教,以长补短,长善救失,帮助他们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教育评价强调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发展服务,支持发展,促进发展。这里的发展,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和课程。因为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离不开能够为他们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的课程。因此,发展性学生评价应该同时把促进教师的成长和促进课程的完善作为重要的目的。2.评价的功能由于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发展,因此应特别强调以下功能:(1)展示。发展性教育评价应更多地把评价活动和评价过程看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的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鼓励被评价者充分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评价者可借此来了解、发现每一个人的优势领域和潜能。(2)激励。发展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倡导多元化的评价内容、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评价的日常化和成长记录(档案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