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课题:再别康桥学院:汉语言文学班级:文新学院2009级3班姓名:叶蓓菁学号:20090141057指导老师:戴前伦《再别康桥》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早上好!我说课的篇目是《再别康桥》,我准备从七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学设计及其依据和意图。一、说教材、学情(一)教材地位及作用高中语文第一册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二)学情分析1、学生在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过程中已对“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2、高一新生对学习抱着极大的热情,对老师和同学也有新鲜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比较活跃。二、说教学目标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习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和意境,感知本诗的三美。(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掌握诵读技巧,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联想法:锻炼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探究法: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本诗感情与景物在诗歌中的融合,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诗人一生对爱,对美,对自由的追求。【依据】①新课标中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②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③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三、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难点: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将教学的难点定为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依据】①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③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四、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1、诵读法:比较诵读和老师直接指导双线进行。2、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3、探究法: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依据】①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②叶圣陶:“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二)说学法1、朗读感悟法在通过名家朗诵、教师的范读、其他学生的试读和自读之间找出差距,细细体会提高自己的诵读技能。32、情境体验法在品味诗歌的时候,学生们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力求更好地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依据】①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五、说教学过程(45分钟)(一)图曲导入,营造氛围(2分钟)首先试问学生的母校情结,再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听一小段歌曲),同时图片展示康桥美景。告诉学生:我们刚刚欣赏到的优美风景就是著名剑桥大学的风光。剑桥大学也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母校,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作者离别母校时的情感,引入课文。【依据】①要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英)海伦.辛普森②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二)时空链接,走近作者(5分钟)(1)简介徐志摩。(2)关于新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