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飞的蒲公英》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会飞的蒲公英》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2012-03-03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升华情感,从而树立远大理想;4、把握课文脉络,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按一定线索进行写作的方法。教学重点:目标2、4。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体会“会飞的蒲公英”与妈妈的殷切期望的相似之处,学习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并按一定线索进行叙述的写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会飞的薄公英》,齐读课题。(生齐读)回忆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文章写了“我”在成长的不同时期,收到妈妈送给我的一些有关蒲公英的礼物。在妈妈的鼓励和引导下,我带着她的希望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梦想,终于像蒲公英一样飞出了大山,,并努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奋斗的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是按“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这一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谁来说说是哪几个阶段呢?(童年小学中学大学)(师随机板书)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并且了解到在“我”——也就是作者成长的每一步,妈妈都为我做了一些和蒲公英有关的事,这里面一定有着妈妈的特殊用意。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地品读课文,随着文中那优美、感人的语言文字深入作者与妈妈的内心世界,来感悟“会飞的蒲公英”的真正含义。二、品读感悟(一)学习前三个自然段请大家把语文书轻轻翻到第67页。我们首先明确这样两个问题:文中的我和妈妈生活在什么地方?那里条件怎样?(贫穷、偏僻、落后)的确,细心的孩子从课文中就能找到有关的词语来说明这一点。快速浏览全文,看谁最先找到这样的词语来说明那里的贫穷、偏僻、落后。(生浏览全文,找出相应的词语,如:小木屋、油灯、山路等)同学们果然很细心。童年的我就生活在这样偏远、贫困的山区。而妈妈就常常带着我去看那山坡上的蒲公英。(板书:妈妈看)请大家默读文章的1——3自然段,思考:作者看到的蒲公英是什么样的?妈妈眼中的蒲公英有什么特点?可以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想想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生默读。)作者看到的蒲公英是什么样的?(指生读描写蒲公英的句子。)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重点抓住哪些词语来体会的?(体会到蒲公英的可爱、好玩。从“圆圆的、白色的、毛茸茸”等词语体会到的)童年的我在山坡上还看到了哪些花?和山坡上其它的花对比,蒲公英有什么不同?(蒲公英虽然平凡,却很淡雅,虽然不起眼儿,但它的种子会飞。)谁能把蒲公英那可爱、好玩的样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朗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多可爱的小白花啊!那么在妈妈的眼里,蒲公英还有哪些特点?(生答第二自然段相关内容。)师用小黑板出示: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待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请大家把这句话再轻轻地、用心地读几遍,你觉得哪两个词语最能概括蒲公英的特点?小声读后回答:不满足、闯荡追问:那么对于蒲公英来说,“偏僻的角落”和“外面的世界”分别指什么地方呢?生思考后回答:指的是它生活的小山坡和小山坡以外的田野、村庄、树林或者路旁追问:它靠什么去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呢?(它会飞)师:是的,风儿一吹,它就会轻轻地飞起来,飞向高处,飘向远方,找到一片新的天地在那里生根发芽。让我们一边想象蒲公英勇敢地飞出去的情景,一边读这句话:(齐读)师:读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抓住了“不满足”“闯荡”这两个词语感受到蒲公英的特点,现在我们依然关注这两个词语——“不满足”“闯荡”,读了这两个词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由蒲公英联想到——生:人!师:老师也有同感。因为这两个词语一般都是用来描写人的。而妈妈却用这两个词语来描述蒲公英,那么妈妈由蒲公英联想到谁了呢?生:作者。师:是啊,每一位妈妈最关注的当然是自己的孩子了,请你试着像妈妈那样把蒲公英和自己的孩子联系起来,再来自由地读一读这段话,你能体会到妈妈的内心在想什么吗?生: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