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归去来兮辞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2.背诵全文。能力目标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优疑的复杂感情,2.归纳实、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2.点拨教学法。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3.探究拓展法。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26课时)教学要点:简单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通过韵脚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点评句子,以求更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背诵全文。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板书文题)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吏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第1页共4页去来兮辞》著称文史。三、题解“辞”这种文体是屈原根据楚地民歌整理创造出来的,所以又叫“楚辞”,《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又有人称“辞”为“骚体诗”,“兮”实际是楚地方言中的一个叹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但“归去来”这三个字,除了课文注释中的解释之外,学术界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一种认为“归去来”是“归去,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还有一种认为,“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正如我向大家介绍我的弟弟时说“他是我兄弟”,实际是说“他是我弟弟”,课本的解释实际是同意第二种观点。出示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楚辞中的经典名言,大家都很熟悉了,请大家舒缓、抒情地读一读这句话,领会课文的朗诵技巧。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师:可见,“辞”类文体的颂读,停顿分外重要,既要注意停顿的地方,又要注意停顿的时间,才能读出辞赋的抒情味道。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录音,同时在课文中标注停顿的地方与时长,大家可以用斜线标停顿,用双斜线标记较长的停顿。朗读常规指导: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中间的虚词单独读一拍,前后各读一拍;七字句同六字句。另外,注意语调,一般感叹句读降调,疑问句读升调。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