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谈书入手,交代背景1、咱们班有多少同学喜欢读书的?最喜欢的一本书,用一句话说说理由。2、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共同走进一位女作家的童年故事,讲述的就是她与书的故事。这位女作家的名字叫林海音。【屏幕出示】:林海音的照片,师口述林海音的情况。(林海音出生在1918年,在她小时侯那个年代,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读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也没有余钱给孩子们买课外书读。虽然林海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但是贫困的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她是怎样读书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文吧!二、板书课题,解读题目1、看题质疑2、解读题目(1)指导“窃”字的写法,“记”就是指记载描写事或物的文章,就像同学们平时写日记、周记,也会写游记、参观记。(2)换个字理解“窃”的意思。(偷)三、检测读文,一人一句。四、汇报字词,积累词语。五、五项常规,说谈评析。第二课时一、品读:窃读之“快乐”“窃”本来是一种让人唾弃的不耻的行为,可是当它和“读”这个字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变了,产生了一种让人回味、难以忘怀的滋味!1、那是一种怎样的味道呢?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作者窃读时的滋味,你能找出来吗?【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板书:快乐惧怕2、作者在窃读时有那些快乐的体验,又惧怕什么呢?此时此刻,我们也许无法亲身感受到那种窃读的滋味,但是,作者笔下的文字是鲜活的,会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与感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作者快乐与惧怕的句子,思考:作者乐,乐什么,作者怕,怕什么。3、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体会窃读之“快乐”(1)谁来说一下你找到了那些句子?(2)师出示【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3)作者乐?乐什么?除了快乐之外,你还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一句来谈,先读句子,再谈感受。(4)品读:【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真实表现了作者当时极度的快乐,可以用惊喜来表达:“啊”,这是作者看到了她心爱的书时的惊喜,是与老朋友重逢般的惊喜。引导学生读好这个字和这句话。出示句子:把这句话放到句段中去: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快乐,还感受到了什么?(急切)练读。【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扑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与高尔基的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热爱。4.接下来,让我们把这些句子回归到课文中去,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同学们只读大屏幕上的三个句子。)5、通过大家的朗读,我们品味到了作者窃读时快乐的味道,作者为能找到想读的书而乐、为可以躲在人群中读书而乐、为可以因为下雨更长时间地读而乐,窃读真是其乐无穷啊!二、品读:窃读之“惧怕”6、下面咱们再来品一品作者的另外一种滋味——窃读之惧怕。你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这种怕?【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1)出示内容(2)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你认为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假设1:书店的人少了,她容易被发现;假设2:书店的店员或老板已经发现了她,盯着她看以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