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教学设计(九)《黄鹤楼送别》(全国一等奖)「教师简介」谢培,男,1978年12月出生,广西桂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教导处主任,桂林市七星区“领雁工程”学员,广西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曾被评为广西小学语文教研先进个人、桂林市“优秀教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先后获得过广西自治区探究课评比一等奖、广西小学作文教学观摩评比特等奖、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广西赛区特等奖。十余年来,逐渐形成了“真实、朴实、扎实,富有童趣和语文味”的教学风格。参与编写并出版了多种教学教辅资料,有数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联系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建干路10号桂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教学设计」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广西桂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谢培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诗为文之魂,文为诗之体,诗文呼应,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课文情感充沛、语言简洁优美,“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突出。根据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我将体会作品的情感、领悟本课诗文相互融合的特点及其表达方法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作为“走进名著”主题单元中一篇课文,还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名篇的魅力。厦门的小学生使用人教版教材,在第7册已学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在第9册第二单元对“通过景物表达感情的表达方式”已有初步了解,所以朗读、背诵、理解该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我以学定教,把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体会作品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教学中,教师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立足文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语文实践中层层深入地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教学目标(一)学会本课生字词,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二)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三)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关系。(二)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定基调。刚刚大家听的这首歌《送别》,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送别。(板书课题,读课题。)(二)整体把握知大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想象黄鹤楼送别的情景。2.完成填空题,书写时不仅要把生字写正确,还要注意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3.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出古诗的节奏感。(三)诗文对照悟别情。1.说说古诗的意思,相机点拨。画出相关的语句,解决疑难。2.默读课文,诗文对照,思考:能够直接解释这首诗的只有第1、4自然段和其他个别语句。课文为什么还要写第2、3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依依惜别”)3.细读第2、3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先默读课文,画出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二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再随机展开交流。)(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谈谈对离别的感受。(2)读李白说的三句话。思考、讨论:你从这三句话中读懂了什么?(3)读孟浩然说的话。思考、讨论:你从孟浩然的话中读懂了什么?(4)有感情地朗读二人的对话和古诗。(四)诗文对照悟表达。1.联系古诗,理解第2、3自然段的内容是本文作者根据古诗和二人之间的关系想象出来的,再回应前面提出的问题——“课文为什么要写第2、3自然段?”从而把握本篇课文“文包诗”的特点。(作者通过描写二人分别时的行为和语言,能更好地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之情。通过阅读这两段想象性的文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感情。)2.领悟古诗的抒情方法。(1)本文通过三四百字具体描写了二人依依惜别的场景,李白的诗只有28个字,他是怎样抒发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