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古时的祠堂是族人祭祀先人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崇宗祀祖”之用外,各屋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集聚场所。祠堂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份,作为族人的后辈应传承与保护,让古老的民间文化发扬光大。一、有关祠堂历史的演变由来在中国古代的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多成立自己的家庙祭祀先人。在祠堂也常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先出现于汉代,那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那时修建祠堂有品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却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祠堂除用来供奉和祭祀先人,还具有多种用途。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背,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处处置,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祠堂多数都有,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隔壁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讲究的还配有联对。若是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讲,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准擅自入内,不然要受重罚。追溯历史的沿革,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那场前所未有的运动,农村的老祠堂大体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触目皆是。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咱们安徽省的皖南山区――古(今安徽省及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等少数地域,由于过去交通不便等某些原因,大部份祠堂才得以保留,令人欣慰。二、目前,县内留存祠堂的文化及其状况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每一个宗族姓氏都有自已家氏的祠堂,只不过大姓有权人家的祠堂建得奢华气派;而小姓人少建造的祠堂则简单。肥东地处江淮分水岭,地灵人杰,历史上曾出现两位风云大人物,宋朝包拯,清朝李鸿章。文革之前,在肥东境内完好祠堂据不全统计也有几十座,如石塘地域有黄氏祠堂、大李集祠堂、小李集祠堂、周冲祠堂、茆油坊祠堂,本地留传着一句顺口溜:“周冲祠堂一枝花,马士龙祠堂胜过它,大李集祠堂破猪圈,茆油坊祠堂开饭馆”。相较之下马士龙祠堂设计风格独特,胜过其他的祠堂。而这些原有的祠堂因历史上数次动荡和岁月侵袭,或在“文革”后被拆除重建学校或建粮站等,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而马氏的马士龙宗祠保留较为完整。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为感念祖上恩德,乾隆甲戌年(1754年),马氏十三世孙郡庠生马嘉谋决定修建该享堂,“共费两千余金”,13年后也就是乾隆丁亥年(1767年)才修成。据马氏家谱记载,1800年、1910年、和1932年享堂曾三次大修。马氏宗祠虽历经240年余年风风雨雨,却依旧雕梁画栋,气韵犹存。祠堂是三进五开间,占地约有500多平方米,白墙青瓦,流檐翘角,既有徽派风格建筑又有江淮地域建筑特点。木质正门上,享堂初建时所制的“马氏享堂”题匾高高悬挂,雕刻着龙、虎、麒麟等吉祥物的石灰岩石鼓分立在门的双侧。整个建筑为木质结构,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一色青砖砌成的山墙气势恢弘,30余米长,近6米高,看不见一丝岁月侵袭的痕迹,墙钉颗颗可见,东山墙的侧门上方石刻“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畅夺目。建造该享堂的前人有消防意识,在享堂空旷的广场的右前方有一水塘,南约100米处还有一口约建于1480年左右的古井,井口为花岗岩加工而成,古井的绳索拉痕竟深1厘米。享堂西侧还曾建有武圣庙、迎水庵,可惜都前后毁于历史上的多次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