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共计50分,每题2.5分)1、甲女意图杀害其继子乙,在给乙的食物中投放了毒药,乙在吃饭过程中死亡。后经法医鉴定查明,乙并非中毒身亡,而是由于吃饭过急,将饭粒吸入呼吸道,窒息死亡。此种情形下,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A.正确B.错误2、犯罪对象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A.正确B.错误错误:【B】3、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通常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但少数情况下,也可能是间接故意或者过于自信的过失。()A.正确B.错误4、紧急避险的本质特征,就是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嫁给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A.正确B.错误5、司机驾车以正常速度行驶在快车道上,有一男子决心自杀,突然扑到车前,司机刹车不及将该人轧死。本例中,司机对于男子的死亡结果主观上存在疏忽大意的过失。()A.正确B.错误错误:【B】6、刑法理论上将事前避险和事后避险统称为“避险不适时”,避险不适时是一种特殊情形下的紧急避险。()A.正确B.错误错误:【B】7、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认识到结果必然发生,而间接故意是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A.正确B.错误错误:【B】8、抢劫公私财务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其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A.正确B.错误错误:【B】9、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抱着积极追求的态度,这种态度明显而坚决。()A.正确B.错误错误:【B】10、非法持有毒品罪是不作为犯罪。()A.正确B.错误错误:【B】11、甲男明知乙女只有十三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行为。由于甲男未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不知者无罪,并且已征得乙女同意,故不应追究甲男的刑事责任。()A.正确B.错误错误:【B】12、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认为自己供述的是犯罪的事实,只要根据刑法的规定并结合其供述的事实能够认定其行为构成犯罪的,都属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在具备自首其他条件时,就成立自首。A.正确B.错误13、犯罪过失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根本否定态度,是一种事与愿违、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不一致的情况。()A.正确B.错误14、立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废止旧法,但因为旧法的规定和新的刑法规定相抵触,所以旧的刑法自然废止。()A.正确B.错误15、犯罪故意又称故意犯罪,是犯罪主观方面因素之一。()A.正确B.错误错误:【B】16、某种原来并非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后来国家以特别法的形式规定为犯罪,在该法刚实施之际,行为人确实不知道新的法律颁行并已经禁止此行为,而仍然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在此种情形下,不宜认定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构成犯罪并追究刑事责任。()A.正确B.错误17、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而派生的一种辅助性权利,它不仅不具有社会危险性,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公力救济的不足,其目的具有合法性。()A.正确B.错误18、对于同一犯罪人可以对其仅适用主刑,也可以对其同时适用主刑和附加刑,但不可独立适用附加刑。()A.正确B.错误错误:【B】19、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A.正确B.错误20、我国《刑法》规定,若诬告陷害罪的主体具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则应从重处罚。据此,诬告陷害罪为纯正身份犯。()A.正确B.错误错误:【B】二、单选(共计50分,每题2.5分)21、客观上不可能完成的某种犯罪,犯罪分子却自认为能够完成而自动停止犯罪的,()。A.应认为是犯罪未遂B.也应以犯罪未遂论C.不认为是犯罪中止D.应认为是犯罪中止错误:【D】22、关于持有行为理解错误的是()A.持有是一种状态。B.持有是一种持续行为。C.持有要求直接持有。D.持有并不要求行为人对特定物品拥有所有权。错误:【C】23、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A.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B.犯罪原因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C.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D.犯罪行为与犯罪对象之间的联系错误:【C】24、若王某犯贪污罪,法定最高刑为10年,则追诉时效期限为()。A.10年B.15年C.20年D.永久25、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该理解为()。A.是犯罪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