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等手法编织出一个个奇异有趣,给人以思想启迪的故事。《大象的耳朵》是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全文围绕大象的耳朵展开,抓住大象耳朵耷拉的典型特征,与其它动物耳朵竖着的显著区别引发议论,最后得出感慨“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哲理。【学情分析】童话故事神奇曲折,内容浅显生动,结合本班二年级学生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的特点。在课堂中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放飞想象的翅膀,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设计理念】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表演,借助有效的表演,适时让学生动一动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因此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童话情境,能使学生的观察想象、言语表达能力在主动体验中得到锻炼与提高。【教学目标】1、认识“耷、竖、竿、舞、痛”等9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扇、慢、遇、安”等8个生字。掌握“似、扇”两个多音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问句;能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演好动物的表情。3、知道大象做出改变的缘由以及改变后的后果。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建议。4、感受童话故事的特点,通过续编童话故事,进一步体验童话的魅力,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2、续编童话故事,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动物贴图等。教学课时:2课时课时1【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1、(课件出示图片)身体庞大的大象全身深灰色。白色长矛似的牙齿,是它们搏斗时有力的武器;它的鼻子能伸能缩,舒展自如,摆动起来就好像一条翻腾飞舞的长绳。你能根据图片,用简短的比喻句说说大象的特点吗?生1:大象有一个长鼻子,能卷能伸,像管子似的。生2:大象四条粗壮的腿,像四根柱子。生3:大象大大的耳朵好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2、齐读课题《大象的耳朵》,猜想这篇童话围绕耳朵写了什么故事?二、学习活动一,预习反馈。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2、检查生字。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耷拉、竹竿、跳舞、竖着、痛苦等。(1)联系词语“头痛”,结合动作让学生摸着额头进行演示,理解它的意思。(2)出示“竹竿”的图片,认识到竹竿是竹子做的,能够迁移发现竹字头的字有:笔、笋、笛等。【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演示词语的含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比借助工具书有更深刻的效果。3、一个字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这就叫多音字。从文中寻找多音字(确认“似、扇”)指名朗读以下句子。(1)天上的云好似一只只绵羊,在嬉戏;又像一朵朵白色的花,就要绽开似的。(2)夏天到了,奶奶坐在树下用扇子扇风。4、发现规律:扇当动词时读shān,当名词和量词时,都读shàn。似的中的似读shì,似乎、相似中的似读sì。三、学习活动二,感知童话故事。1、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大象耳朵的特点吗?(耷拉)2、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耷拉”一词的含义。课件出示相关图片,灵活运用“耷拉”一词进行造句。生1:火球般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向日葵被烤得耷拉着头。生2:小明考砸了,他垂头丧气,耷拉着脑袋。3、“耷拉”着脑袋的小明给人什么感觉?【无精打采、没力气……】耳朵向下垂的大象同样给动物们什么印象?于是故事开演了,请一生朗读课文。4、要求:了解故事的内容,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达。(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的,而其它动物的耳朵是竖着的。在遭受同伴们的怀疑与议论后,大象决定改变自己,最后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四、学习活动三,品读人物语言。1、小动物们对大象的耳朵产生了疑问,是什么疑问呢?找出课文中小动物提出疑问的句子。PPT:小兔子说:“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小羊也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2、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问句,读的时候抓住“咦”、“怎么”两个语气词,读出奇怪、疑问的语气。注意“也”字要加重。(明确朗读要求,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