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除解决问题》说课稿三年级下册已学习过用连除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里出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需连除解决的问题。根据这一学情,本节课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从说中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根据所教学生大局部学生只会做,不会说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多让学生动口和动脑,培养学生真正会分析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训练学生先动脑思考再动笔的良好思维习惯。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分层递进。整节课设计由分层提问→分层探究→分层练习,逐层渗透各种解题策略。连除的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计算后进行教学的,其实就是把小数除法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是小数除法的综合运用。连除的解决问题一方面进一步稳固小数除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用数量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根底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1、注重口头表达,训练学生把解题思路说清楚。让学生从说中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2、训练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审题的关键及方法。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认真审题、弄清信息间的数量关系后再动笔列式的良好习惯。1、重视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2、教学内容逐步分层。整个教学流程主要分了“三层”,从复习提问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到稳固练习,每一层又逐步分层,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3、注重解题策略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各种解题策略,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铺垫。本堂课我们主要预设了以下环节:第一环节:分层提问,引入问题策略;第二环节:分层探究,渗透解题策略;第三环节:分层练习,激活解题策略;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解题策略;第五环节:幻灯回放,回忆解题策略。第一环节:分层提问,引入问题策略。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除法计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小数除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开门见山,直奔课题,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师:你能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1)3个篮球共240元。(2)一周看35页。(3)2台拖拉机4小时共耕地32公顷。师:三道“热身题”提出的问题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除法)它们的问法都是怎样的?(得出归一问题的模型)(根据三年级已经学过连除的解决问题,所以我设计了三道“热身题”。这三道复习题由浅入深,让学生的思维有个适应的过程。第(1)题是单一的“归一”问题;第(2)题是隐藏7天这一个信息的简单的“归一”问题,也为例11的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第(3)题是整数的“双归一”问题。前两题都是只有唯一的答案,后一题就比拟开放,复习题的三个“小分层”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也很好地为这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从这提问题中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总结“归一”问题的问题模型。)第二环节:分层探究,渗透解题策略。师:哪位同学可以把题目大声读出来?(对学生的答复给予一定的评价)师:读完题目,你觉得这道题哪些词语是解题的关键?(抓住学生的答复让学生理解“上周”“每头一天”的意思。)师:求每头每天,你想到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师:能一步算出得数吗?(不能)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间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列式计算。(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了题意,再来一个小组学习,让学生小组之间说一说,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也可以在说的过程中真正理解题意,初探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相互说中进行同化,让说得好的同学带动说话不完整的同学,从中互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全班汇报交流,得出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把小组交流的结果汇报出来,再一次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简洁,明确了题中的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