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主题学主题学(thematology)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主题学能否进入比较文学领域有过争议,关于主题学的定义也不尽一致,但主题学以它特有的研究领域、明确的国际意识和它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终于得到学界的承认,成为比较文学的又一分支学科。第一节主题学的历史和定义一、主题学的发展历史主题学被认为“是在19世纪从德国的民俗学热中培育出来的一门学问”。起初民俗学家关注的是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演变,在研究中,人们发现这些故事总有一些大致相同但又有区别的若干说法,于是感到有必要加以整理,以描绘出故事的谱系图。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扩大了研究范围,着手探讨诸如友谊、时间、别离、自然、世外桃源等与神话传说关系不大的主题,发表了“多得不可胜数”的博士论文和其他论文,由此在德国形成了一门可观的主题学研究。又由于要给这些流传中发生变异的民间文学主题正本清源,学者们在方法上转向比较,其研究视野随着流传的路线遍及欧洲,于是主题学便与比较文学结缘。主题学研究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批评。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巴登斯贝格不赞成主题学,他力图证明主题学研究缺乏科学性,认为在这类研究中,链条的各个环节“永远不可能完美无缺地重1/20建起来,必然会有许多断裂”。法国的另一学者保罗·阿扎尔认为主题学不可能把研究限定在“事实联系”的范围内,因此持拒绝态度。法国学者所持的立场与他们的实证主义倾向相关。在美国,主题学也受到冷落。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不设“主题学”,在谈到文学史时,他们认为“材料史(Stoffgesehiehte)是最少文学性的历史”①,因为它主要与社会、历史、心理等因素有关,所以理所当然遭到形式主义批评的否定。韦勒克还认为,作家的创造性只存在于处理材料并使之成形的过程中,借鉴来的主题或题材只是作家用来创作的材料,而不是作家的创造。这些学者的确看到了主题学研究的某些先天性缺陷,但尽管如此,主题学研究仍继续进行,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特别是在德国,主题学研究十分活跃,保尔‘梅克尔于1929年至1937年间编辑出版了一套主题学丛书。1962年,德国学者伊丽莎白‘弗兰采尔出版了《世界文学的题材:创作史纵剖面典》,这部文学题材词典为研究各国文学题材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比利时学者雷蒙。图松于1966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的一个问题:主题研究》一书是主题学研究的个案分析。他专门讨论了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形象的演变,并把这一人物的研究同认识人类的历史联系起来,他说:“研究这些传说的历史,深人探讨这些传说各种变体的隐秘,也就是了解人类祖先发展演变的奥德赛,其中有得意的欢乐,也有失意的悲哀。”②美国学者哈利·列文于1968年出版的《主题学与文学批评》一书则肯定了主题学的文学性,2/20他指出:“作家对题材的选择是一种审美决定,观念性的观点是结构模式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是媒介中固有的。”他认为主题学的审美性既体现在作家对题材的选择上,又体现为作为文学形式的主题自身。俄国形式主义者托马斯也夫斯基在他的《主题》一文中细致地分析了主题的要素和连接技巧,为主题学研究提供了一些相关概念、框架和方法。总之,经过各国比较学者和文艺理论家的努力,主题学进入了比较文学的领域。二、主题学的定义主题学的定义与主题学的发展历史直接相关。早期主题学多注重相同题材(神话、传说、人物等)的流传与演变,因此,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将主题学作如下定义:那对于各国文学互相假借着的“题材”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的稍稍明晰的探讨所取的第一个形式。这范围广大的研究在法文中没有一个确定的名称;德国人称它为Stoffgeschichte(题材的历史),我们现在提出了Thematologie(主题学)这名称。梵.第根认为,文学中主题的发明是很少的,作家往往把老的、旧的模式修改一下,注入新义而已。例如,善良和忠贞战胜邪恶和残暴,几乎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最常见的主题。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写的是热爱人类的善良的普罗米修斯与残暴的宙斯之间的悲壮的冲突,后来欧洲的许多作品都沿用了遗一故事。3/20随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