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培养学生写作感受和发现能力VIP免费

培养学生写作感受和发现能力_第1页
1/4
培养学生写作感受和发现能力_第2页
2/4
培养学生写作感受和发现能力_第3页
3/4
培养学生写作感受和发现能力资溪县高田中学胡员梅考察当前学生作文能力水平及写作心理需求,他们所匮乏的,并非首先是表达能力,而是一种最为基础但又常常被“主导者”和“主体者”所忽略的作文能力——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从经常获得的反馈信息看,学生写作时感到最头痛的是不知道写什么,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即便写了,也是干巴空洞,行笔艰涩。出现这种“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事可叙”的困境,并非生活本身造成的。现实生活,尤其是青少年“生活圈”,五彩缤纷,充满着青春的气息。然而,不少学生缺乏对这种生活的积极感受、有所发现的能力,从而失去了无数次撒布写作种子,催发写作冲动的良机。再从写作原理角度考察,写作是一个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现”事物的双重转化动态过程。其中主要体现两种能力,即认识并加工生活的“摄制”力和由“意”到“文”的“表现力”,前者作为基础“工程”,主要体现在作者对生活观察、捕捉的能力,感受、体验的能力,以及提炼、开掘、发现的能力,有人称为写作的“眼力”。它是写作能力结构中不可或缺,并且起着决定写作成功与否的前提作用的基本功。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对事物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并从这一起点抓起,也就成了提高学生写作整体能力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一步。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感受和发现能力作一探讨。一、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感受生活学生摄取生活材料,除了观察(往往是客观的感知)以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途径就是感受生活。所谓“感受”,就是观察、接触了现实生活并受到了影响而引起的心理活动(如感触顿生、情绪激动、激情勃发、思想领悟等),是一个心物同构、交相融合的过程。它作为写作活动的起点,常常表现为某种写作冲动,使作者非倾吐不可,让全世界人听到他的心声、评价和主张,于是,“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陆机《文赋》)。无数作家的创作体会都证明,文章是在对生活的感受中孕育而成的: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有独特的生活感受,写出的文章才有“个性”;感受得深刻,才能表达得深刻。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呢?(一)对生活的直接感受对生活的直接感受是写作积累的基本手段,能保证为写作注入源头活水。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生活,参与生活。这里有三个层次。1、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我们可以结合著名作家(尤其是学生倾慕的)热爱生活、投身生活的事迹或体会,结合课文作者谈课文写作经过引发,如魏巍谈《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的老师》和生活感受的关系,让学生懂得:只有对生活满腔热情,充满兴趣,全身心感受,才能领会悟到生活的启示,巧遇写作的“灵感”,从而激发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引导学生善于体察生活。即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味和领悟。我们仍可结合课文及作者的写作心理,通过“原型启发”来引导。从浅层次来说,引导学生要情入生活,对生活中可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要“动之以情”,如善于体会人的心灵的优美和高尚,对别人的遭遇善于从心底里唤起同情,同时也要了解人的灵魂的丑恶和肮脏,并憎恶之,痛恨之,就像郑振铎对一只遭受劫难的麻雀的感受一样。从深层次来说,则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对生活进行艺术感受,留意形象的捕捉和美点的采掘。可结合朱光潜谈到的画家对古松的艺术感受(见《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领会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就像杨朔对于蜜蜂的审美感受(《荔枝蜜》)、鲁彦对于海潮的审美感受(《听潮》)一样。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如何打破学生“两点一线”式生活封闭圈,把学生带入生活的五彩世界,在亲身实践中有所感受,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带领学生到自然界(树林、草地、河岸、田野)去观察、感受、体悟,启迪学生捕捉文思,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同样,我们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工厂、医院、工地去参观或劳动实践;可以带领学生踏青秋游,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教师则可从旁暗示美点、感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培养学生写作感受和发现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