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哲学家柏格森曾说过“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每个人都是具有创造力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会有大量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如能积极挖掘系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语文学科在创造思维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简言之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收敛思维),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性上。第二,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己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参与创造思维之后,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入手。二、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它是根据己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教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1、教学生要首先理解发散点本身。发散点所蕴含的内容,是发散思维的依据。要进行发散思维,就得把握发散点的实质,理解发散点本身,这样,发散思维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评寓言《鹬蚌相争》,或从批评鹬的角度来评,或从批评蚌的角度来评,或通过比较综合来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读懂《鹬蚌相争》都是其前提条件。试想,如果学生根本没读,或者根本没读懂《鹬蚌相争》,那么,他的多角度思考就没有其生长点。2、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例如,学生学寓言《矛与盾》后写读后感,要求必须从通常批评卖矛和盾的人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即替卖矛和盾的人辩解。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求得富有独特性的答案。3、设计发散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可以设计多向思维的一套题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例如,出一个作文题,要求学生思考与此题相反的观点,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再要学生就此观点写出5个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侧向思维训练。然后,就5个题目中的一个进行联想,要写出至少3个联想。通过大量的发散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和求异性,让学生能够自如地寻求新的思维领域。4、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时要注意教学方法。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由于知识积累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认识差异,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把教参的理解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在考试中,用既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回答,这些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就可能枯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允许不同意见甚至错误意见的存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学生的一些不同看法要予以鼓励。作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既离不开发散思维,也离不开集中思维三、什么是集中思维。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也可以说是指一个问题仅有一个最佳答案,“为了获得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