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改实施方案根据相关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改,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二、总体目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三、基本原则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改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坚持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改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整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改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四、主要任务(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民族情怀贯穿浸入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调整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加强教师思政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政教育技能培养。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