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三、教学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这些风筝漂亮吗?说说看,你喜欢哪副?风筝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可有个小孩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去看个究竟吧?(二)、作者简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我们小学时学过他写的文章吗?(三)、朗读课文,正字、正音(要求:老师读1、2自然段、女同学读3`4自然段,男同学读5`8自然段,9`12段男女同学一起读,注意,别人在读的时候,你要认真听,看看有不有读错或读得不太好的地方,圈出来)堕憔悴荡漾瑟缩什物虐杀嫌恶诀别可鄙苦心孤诣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1、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早已忘却了。)2、这件事情前后相隔20多年,兄弟二人对于风筝事件的态度和行为当初是怎样的?后来又有什么样的感受?请认真阅读课文,四人小组共同探讨,完成如下表格:(提示学生用文中的关键词来填写)二十年前小兄弟鲁迅对放风筝的态度最喜欢不爱放、嫌恶、认为没出息看到放风筝的态度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看来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惊惶、失了色、瑟缩愤怒,抓断、掷、踏扁风筝被毁坏后绝望傲然走出二十年后各自的感受完全忘却负疚感深重(五)、深入探究,质疑问难填完上表,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吧?对于文章主旨的探究,我们还需进一步探讨,但是这篇文章的意蕴很丰富,我们需要多角度、有创意地去理解课文现在请同学们以快速阅读的方式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看看是否发现自己还有不理解的问题,并随手作笔录,看谁找的问题最有价值。……为大家的出色表现鼓掌!(采取竞赛形式)(七)小结:我们通过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对课文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家的热情也很高,但因时间关系,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有关问题,从多个角度去挖掘文章的主旨。(八)思维延伸:(作业)假如你是童年的小兄弟,“绝望的站在小屋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下你想对兄长说的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