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教学反思刘晓虹《鸡兔同笼》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教材在这一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主要让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受到祖国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这节课在设计时主要想体现以下特色:一、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了猜测、列表、假设、代数等多种方法分析解题。这样,通过多种解题方法的探索和对比,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同时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新增设的一个内容,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其目的是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所采用的策略中,有意识的渗透了数学思想。如:把《孙子算经》中的原题数据改小,变为例1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列表”的策略中便渗透了变化和函数思想,“算术法”的策略中渗透了假设思想,“方程”的策略中渗透了代数思想等等。这些无疑给我们今后在数学课上灵活渗透数学思想是一个启迪。三、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对于鸡兔问题,在数据不大的情况下,都能用猜测、画图或列表解决,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当数据较大时,猜测、画图和列表就有它们各自的局限性,所以真正能够适应于此类问题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还是假设法和代数法。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这些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层次,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了思维培养。如:课始让学生经历无序猜想——有序尝试的思维历练过程。学生一开始接触到这个问题肯定是摸不到头绪,首先是猜想到底是几只鸡,几只兔?接着尝试列表解决,从8只鸡、0只兔开始……于是就觉得依次尝试能得到答案有些麻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这样就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结合表格进入到假设法的深层次思维与探究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步步深入,思维也层层拔高,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探索、学习的普遍思维方式和方法。四、注重数学文化的培养鸡兔同笼问题是《孙子算经》中一个较为出名的问题。教学中,我把《孙子算经》的原题和特殊解法搬到课堂中来,这都是一种数学文化在现代课堂当中的一种深刻地体现!无论是课的导入到数学模型的建立到后期的练习,都注重了这种数学文化的渗透和对数学文化的一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