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政治文化中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北京市地形图,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并对其作出简要评价。2.依据图文资料总结出北京的城市职能。3.了解北京古城城址的变迁及原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加深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1.北京的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2.北京的城市职能。【难点】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调查班内去过和没去过北京的同学各有多少。请大家在组内做一下交流,然后分别请两位代表谈谈自己的北京见闻与感想。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教师: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心脏,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和热切向往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去聆听祖国母亲的心跳。知识点政治文化中心【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32〜P35的内容,自主完成)第4节祖国的首都北京I用°E在图中标泓轴匕-十1.读教材图6.42,说出北京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其周围的省答案:经纬度位置•116°E海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两面背靠群山,面向渤海。2•读教材图6.42,根据图例分析北京的地势变化特点;根据北京气候资料图说出其气类型及特答案: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的河流有潮白河、永定河。答案:首都、人民大会堂、跨国公各种国际会议等说明北京是全国的国际交往中心。西、北、东北三面环山>战争年代易守难攻东南是倾斜的平原和平年代经济建设西:黄土高原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黄淮海平原粮、棉、油基地北:最大的天然牧区内蒙古牧区为北京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阅读教材第33〜35页,分别举出能说明北京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例证。中南海等说明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国家图书馆、CCTV、博物馆等说明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外国大使馆、外企代表机构、1.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于儿丫寸"1暖温带詹热、中的怛距海齐远IF-候优勢(2)战略位置的优越性⑶经济区位优势北京乞湿畫换曲蛟店降水量2.评价区域位置的方法学习区域地理,首先要明确所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其次应该对该区域的位置进行评价。通常所说的区域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等。而从经纬度位置又可以推知区域所在的半球位置、纬度带、温度带(热量带)等。注: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应综合考虑其对气候、交通以及军事战略意义和对外辐射力等多方面的影响。3.北京不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但不是我国最大的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是上海,同时上海还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合作探究】(探究活动)分析北京成为古都的自然条件及城址变迁(讨论交流)1.读教材图6.44,结合文字说明,从气候、地形地势、河流等方面,讨论北京的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势,继而结合其位置分析北京成为古都的原因。2.读教材图6.45,分别找到辽南京城、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的位置,根据北京城址的变化,分析城市变迁与水源之间的关系。(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北京成为古都的原因,城市变迁与水源之间的关系。(教师点拨)1.北京成为古都的原因:北京依山傍水,靠近海洋,进能攻、退可守,西面和北面有广大的腹地,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2.北京城址变迁的方向及其与水源的关系:自辽代以来,北京城址向北移动,规模扩大;无论北京古城怎样变迁,始终靠近河流和湖泊,便于取用生活用水、运输和防御。3.城市建立与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河流对城市选址很重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水,二是航运。城址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城市发展对水源的需求的变化,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知道了北京位置的优越性。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