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必须教出“语文味”——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附教学设计)博主评课:语文课必须教出“语文味”——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图:罗才军老师在湛江市体育中心上课——《临死前的严监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今年5月20日,在湛江“名思教研——华南六省首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上,我有幸听了一节散发着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临死前的严监生》,执教的是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教导处主任、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罗才军老师。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主评课:语文课必须教出“语文味”——评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节选于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正如罗才军老师说的“古典小说的教学比一般选文更容易游离语文教材本身。因为对于它的亲切和崇拜很容易让我们在课堂行进中迷失,或是沉浸在小说情节的探讨中不能自拔,或是专注于超越文本而去评说人物……”“我们的教学还是应当牢牢铆定在‘语文教材’的立场上,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流程。”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罗老师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时践行了他的教学理念,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读味”。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如朗读,它既是一种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的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罗老师的这节课,读的形式多样,读的目的明确,读的层次分明。例如初读感知环节,由于这是一篇古典白话文,它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罗老师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划出不懂的字词。然后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根据上下文理解古典白话文中和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词语。例如:“一声不倒一声”“郎中”“监生”“登时”等等;理解一些通假字如:“已后”、“记念”等。理解了词语之后,又继续引导学生通过个人读、集体读、朗读、默读等多种形式把课文读准读顺。这个环节的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又使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大体意思。总之,整堂课书声朗朗,读味十足。二、“品味”。文章的作者吴敬梓在刻画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最具创造力、讽刺意味和文本张力的就是严监生临死前的那一幕,作者紧紧抓住那经典的“两根指头”和“三次摇头”,使他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这都归功于作者在人物刻画上那惜墨如金、寥寥数笔,却活灵活现、入木三分的功力。而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品味”就是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罗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严监生临死前三次摇头动作神态的三处重点句子进行了表演朗读和对比朗读。“品读、品读”,“品”离不开读。如师生表演朗读环节,老师读,学生演,学生扮演严监生做三次摇头的动作;又如对比朗读教师假设三次“摇头”的描写都去掉修饰成分,效果会有什么不同。这样品读,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微妙变化和不同的表达效果,感受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受严监生丰富的心理历程,揣摸作者的写作特点。这一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样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王崧舟语)三、“悟味”。“悟味”,就是感悟、领悟。即不用分析而自己从语言文字中领会其内容情感、表达方式等,这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怎样“悟”?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