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学教学中的一些思考自1995年基因组计划的大规模开展以来,我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海量遗传信息。但是,对这些遗传信息如何进行解读,包括:基因的识别,基因时间、空间表达特异性的调控,多个基因产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都需要通过研究具体的生物功能的体现者和执行者——蛋白质,才能最终揭示生命活动的真谛。正因为如此,蛋白质组学(Protemics)研究成为后基因组学(post-genomics)即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genomics)中的中流砥柱。Nature和Science杂志也在2001年2月公布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同时,分别发表了“Andnowfortheproteome”与“Protemicsingenomeland”的综述,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陕西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积极设立蛋白质组学这门课程,并将它设置为生物技术专业的限选课及生物科学和理科基地专业的专业任选课。蛋白质组学(Protemics)是一门交叉型的新型学科,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细胞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点。同时它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涉及较多的新型实验原理与方法,比较抽象,相对较难理解。综合考虑之后,学院将该课程的授课时间设置为大三学年的第二学期,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各种基础专业课程,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经过多种学科配备的实验课程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及科学思考方法。师大设置该课程已经有近6年的历史了,通过这几年的课程教学,我在该课程的教改方面也进行了思索,有了一些。我在此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一、蛋白质组学的教学目标蛋白质组学一词由澳大利亚科学家MarcWilkins于1994年在意大利Siena的一次二维电泳会议上首次提出。1997年之后,各国科学家慢慢重视并开展了广泛研究。虽然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历史非常短暂,但其研究内容非常前沿。目前,国家提出高校教改应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学者提出,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是大学教学的关键,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融合”的基础;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注重学科交叉”。教师要做到给学生传授整体性的知识,同时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以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更要在知识的精选和交叉融合上下工夫,搞好知识的整体优化。在授课过程中,切忌简单地照搬、机械地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1]。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在医学、生物学各学科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以及不同的偏重。针对师范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并结合高校教改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让学生从总体上掌握这门课程,从整体上了解这门课程的地位、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等等,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身和职业的发展。二、蛋白质组学的教学内容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们选择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钱小红与贺福初院士主编的《蛋白质组学:理论与方法》。并使用多种参考书,如S.R.Pennington,M.J.Dunn编著,钱小红与贺福初翻译的《蛋白质组学:从序列到功能》;HubertRehm编著的《ProteinBiochemistryandProteomics》;J.E.Coligan编著,李慎涛翻译的《精编蛋白质科学实验指南》。教材及各参考书内容新颖、丰富,如何使用,以及如何充分利用36个学时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该课程的内容设置显得尤为重要。该课程绪论课的内容设置,我认为最好涵盖其发展历史、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并结合大量的新兴研究实例(如细胞发育的蛋白质组研究、各种疾病癌变的蛋白质组研究等),以期使学生建立对这门课程的总的认识,务必使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2]。在随后的教学中,将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原理与方法分章节详细介绍。第一部分是样品的制备。结合学生学习过的植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学等知识,重点阐述样品制备的通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另外,简单介绍一些针对特殊蛋白质的样品制备技术,如蛋白质的分步分离提取法、亚细胞分离与蛋白质提取等。让学生掌握通用原则,并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进行方案的调整。第三部分学习蛋白质组学实验数据的分析,介绍相关的双向电泳凝胶的染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