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3第4章共安排4节内容。第1节“种群的特征”包括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数量特征。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在第一节种群的数量特征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三个问题:1、如何构建种群增长的模型。2、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3、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第3节“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第4节“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可以了解种群与群落的基础知识,深入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并为下一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的内容在本章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占据重要地位。了解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学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基础,而有关群落的知识,又是学习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基础。学生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客观的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有利于学生客观的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情分析通过对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种群的数量特征有了一定了解,这为本节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冋时,咼一学生经过一年对咼中生物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对未知事物探究的热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因此,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文字、图表、视频播放等具体展示种群数量的变化实例,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最终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充分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事物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师生交流,能够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通过探究大肠杆菌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交流,能够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2•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构建数学模型一解决问题”的能力);3.基本思想(通过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和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4、基本活动经验(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教学手段与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学意图学生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算。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提示: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引导学生思考: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2.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活生生的生命现象。认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规律。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组织讨论:1.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用数学语言揭示生物学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情况下2n公式成立?2.这个公式揭示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什么规律?3.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提示:数学工具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生物学自身的特点。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图表,相互交流结果。请学生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写教材中的表格,然后画出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提示:这是在理想条件下对细菌种群数量的推测。引导学生讨论,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认识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小结: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公式、图表等。学生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