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肢位摆放在神经外科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关键词】早期;良肢位摆放;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脑卒中是动脉系统出现病变引发血管痉挛破裂、闭塞,从而导致急性脑部循环和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给患者生命造成威胁。根据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已呈上升趋势,致残率极高,而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水平的关键问题,导致其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能力降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及早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对于改善其预后意义重大。临床有研究显示: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本文通过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良肢位摆放的护理,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质量,现对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将CT确诊,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且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已排除不愿积极配合并患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疾病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51-76岁,平均年龄60.21±3.57[2][1]岁;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50-78岁,平均60.37±2.86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1.2方法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及良肢位摆放护理,对照组在病情稳定后进行良肢位摆放;而研究组在治疗的同时进行良肢位摆放。1.2.1心理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多起病急,致残率极高,因此患者发病后很容易出现焦虑、恐慌、绝望,易出现悲观等危害患者健康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病情级后期的康复治疗,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家庭状况、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等)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1.2.2体位护理良肢位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功能性体位。它能够使患者关节相对稳固、预防和减轻痉挛,也可以减少急性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废用综合征等,其包括: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平卧位等三种体位,在摆放体位时,都需要在患肢各关节处级足下垫软枕,将踝关节始终保持呈90°角,在护理过程中应每2h更换体位。1.2.3良肢位摆放的护理(1)患侧卧位:对于患侧上肢,应保持肩胛骨带向前伸展,伸肘将前臂向后旋,减轻肩关节负荷,积极预防肩关节受压,将软靠垫置于患者的腰背部,充分支撑躯干,下肢膝关节轻度屈曲,并垫好软垫,预防长时间压迫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不畅;(2)健侧卧位:将患者胳膊前伸,保持肘关节伸直状态,在肘关节下方放置靠垫,支撑患者胳膊,随后将患者手部肌肉充分打开,手指均向外伸展。检测下肢可随意摆放,但必须要保证患者腿部处于弯曲状态,所有起到支撑作用的靠垫都需要保证其柔软度,并且放置靠垫十分重要,为患者提供一定支撑力的基础上,保证患者各关节的伸展度,避免出现关节退化现象;(3)平卧位:指导病患取平卧位时,在病患的头部垫枕头,枕头高度应有助于患者头部固定,将棉垫放置于偏瘫肢体侧,肩胛骨前突,双侧肩关节固定于枕头上,手自然伸展,偏瘫肢体侧臀部下方放置软垫,根据实际情况在腋窝位置也可以放置棉垫,指导患者及家属不要进行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应垫起向内微微弯曲,足部不放置东西,每2h进行一次更换体位。1.2.4肢体功能锻炼:医护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首先医护人员应在锻炼前评估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并根据患者肌力、肌张力的情况指导其进行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及主被动运动;其次锻炼前应对患者患肢进行肢体按摩,以降低肌肉张力,锻炼时应由近心端至远心端,由大关节至小关节活动,活动幅度有小至大,逐步到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对患肢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肢体水肿的发生,刺激肢体感觉,早期进行被动运动,之后恢复主动运动。[1.3观察指标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参考标准为3]:显效为患者症状改善,生活可自理有效为患者症状好转,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