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溶液7.1溶解与乳化一、溶液1.概念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组成3.特征二、乳浊液与乳化现象1.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合物。2.乳化现象:洗涤剂加入油和水的混合物中,使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的现象。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7.2物质溶解的量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中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在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存在如下转化关系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注意: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时,要升高温度。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固体的溶解度的四要素2.影响因素(1)内部因素:溶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2)外界因素:温度。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性溶解度/g(20℃)4.溶解度曲线(1)概念难溶<0.01微溶0.01~1可溶1~10易溶>10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三、气体物质的溶解度1.概念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温度时,某气体溶解在1体积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2.气体溶解度的五要素(1)压强101.3kPa。(2)一定温度。(3)1体积。(4)达到饱和状态。(5)气体的体积。3.影响因素(1)温度:随着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温度降低,溶解度增大。(2)压强:随着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7.3溶液浓稀的表示一、溶液的浓度1.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之比。2.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100%。3.与溶液的“浓”和“稀”的关系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浓度的定量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表示溶液越浓。注意:(1)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但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2)溶质质量是指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包括未溶解或结晶析出的溶质质量。××100%=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1.已知溶液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2)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2.溶液稀释的相关计算依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三、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入试剂瓶。2.所需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胶头滴管。7.4结晶现象一、晶体与结晶1.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2.结晶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和蒸发溶剂结晶。注意:由于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中有未溶解的溶质,所以仍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二、结晶法的应用1.利用结晶的方法,可从含杂质的混合物中分离或提纯我们需要的物质,如海水晒盐和蔗汁制糖。2.粗盐提纯的步骤:粗盐溶解、过滤、蒸发。3.过滤操作的要点一贴:滤纸紧贴在漏斗内壁上。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盛液烧杯口紧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中部,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液烧杯内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