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分类和功能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磷脂和脂溶性维生素和固醇。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是水性物质,不能直接在血液中被转运,也不能直接进入组织细胞。它们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和极性类脂(如磷脂)一起组成一个亲水性的球状大分子---脂蛋白,才能在血液中被运输,并进入组织细胞。脂蛋白主要由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绝大多数是在肝脏和小肠合成,并主要经肝脏分解代谢。(一)血浆脂蛋白的种类、组成、来源和作用应用超速离心法,脂类含量高者,比重小。从低到高调整介质密度后超速离心,1.乳糜微粒(cm)cm来源于膳食脂肪,高脂肪膳食可增加cm合成,cM含外源性甘油三酯90%左右,其生理功能是将食物来源的甘油三脂从小肠运输到肝外组织中被利用。正常人空腹12小时后,血浆中CM已完全被清除,但I型和V型高脂蛋白血症病人空腹血浆中出现高浓度CM。CM颗粒大,不能进入动脉壁内,一般不致动脉粥样硬化。但CM的代谢残骸可被巨噬细胞表面受体识别而摄入,因而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和CM都是以甘油三酯为主,因此被统称为富尊甘油三酯的脂蛋白。但VLDL与CM不同的是,VLDL的甘油三酯主要由肝脏合成,其最重要的底物是游离脂肪酸。流经肝脏的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可加速肝脏合成和分泌vldl。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血浆VLDL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相伴随,如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等。3.中密度脂蛋白(IDL)IDL是VLDL向LDL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与VLDL相比,胆固醇含量明显增加。正常情况下,IDL在体内的分解代谢迅速,因此正常情况下血浆中idl浓度很低。Idl一直被认为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4.低密度脂蛋白(ldl)ldl是由IDL在肝脏内转化而来,肝脏也可直接合成,分泌少量。Ldl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一种脂蛋白,大约胆固醇含量在一半以上,65%的血浆胆固醇存在于ldl中,是所有血浆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5.高密度脂蛋白(hdl)hdl颗粒最小,脂质和蛋白质各占一半。Hdl主要由肝脏和小肠合成,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能将周围组织中包括动脉壁内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还具有抗LDL氧花的作用,并能促进损伤内皮细胞修复,还能稳定依前列醇的活性,因此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1.Ⅰ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高乳糜微粒血症。存在大量的乳糜微粒,其他脂质含量很少。该型极为罕见。2.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大幅升高,而极低密度脂蛋白正常,高密度脂蛋白正常或轻度降低。该型常见。3.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伴有甘油三酯升高的高胆固醇血症。除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外,极低密度脂蛋白也升高,无乳糜微粒,高密度脂蛋白正常或轻度降低。该型常见。4.Ⅲ型高脂蛋白血症:伴有甘油三酯升高的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以相同的比例升高,二者在电泳图谱上分离很差,同时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该型极罕见。5.Ⅳ型高脂蛋白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极低密度脂蛋白有很大升高,低密度脂蛋白正常或降低,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无乳糜微粒。该型极常见。6.Ⅴ型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伴有乳糜微粒血症。乳糜微粒、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都增加。该型罕见。空腹12小时取静脉血。一,草酸钙结晶属正常代谢成分,由植物性食物中的草酸(有害成分)经体内的代谢作用,于钙结合成草酸钙,为无毒物质经尿液排出体外.但在新鲜尿液中大量出现此结晶伴随红细胞,而又有肾或膀胱的刺激症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尿路结石约90%为草酸钙结晶.二,尿酸结晶正常情况下,如多食含高嘌呤的动物内脏可使尿中尿酸增高,一般无临床意义.但尿中尿酸浓度增高,可引起尿酸结晶增多(高尿酸结晶).大量尿酸沉淀于肾小管及间质中,可产生高尿酸肾病及尿酸结石,引起身小光堵塞及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发生障碍时,也可见到高尿酸盐尿,最后可引起肾功能衰竭.高尿酸亦可见于急性痛风症、儿童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