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朗诵创作规范及评定标准一直以来,朗诵艺术缺乏的从来都不是爱好者,而是严谨的创作规范和专业的评定标准。下面,我们将通过五个部分,十项指标,为朗诵艺术创立规范,制定标准。第一部分声音基础朗诵,是声音的创作活动。声音的质感、美感以及辨识度,是首当其冲的硬指标。声音基础,包括音色和音准。音色——是声音的基本素质,正常情况下,要求呈现出稳定、饱满、结实和通透的状态。声音的虚、抖、散、憋,不仅影响实际听感,也会产生语气的偏差。对于音色的塑造,共鸣腔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我们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的部分。后天的努力对音色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甚至改变先天的很多不足。所以在今天先撇开朗诵,只说音色能否提高,肯定地说能!通过学习,你的声音能得到二次投胎。共鸣腔的使用,要避免刻意和夸张。一味振动喉头,或拉动胸腔,追求所谓“磁性、靠后”的效果,不但使声音变得浑浊和做作,也浪费了宝贵的气息。共鸣是对我们的音色是有极大的改变,而且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改变。共鸣腔的使用和开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使我们的音色变得圆润、通透、饱满、稳定。这是我们对音色的基本要求。不管做什么,音色不能挤着、憋着、压着,声音一定要稳定,不能听起来哆嗦,你这一哆嗦,除了大家听起来难受,你的声音立即就把情绪状态带了出来。你的声音里带出许多不应该有的状态,你的声音就掺杂了许多不应该有的情绪。如果声音在挤压它,别人也会感觉其中有许多不该有的色彩。这是音色与语气产生的影响。音色不能刻意地追求厚重,声音靠后,这种胸腔共鸣。那样会失去自然。“本节目。。。”本字不能往下靠胸腔,顶多是口腔和鼻腔。一切都不能脱离自然。自然的就是好听的,这就是共鸣的焦点。发声位置,同样会影响到音色,在朗诵中压喉、吊嗓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每个人生理构造不同,只有通过反复摸索,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音色是声音的基本素质。音色要保持一个通透的、圆润的、有美感的、稳定的声音状态。音准——是声音的辨识度。音准需要从两方面理解,第一,它是汉字的读音规范;第二,它是声音的清晰程度。后者的意义在于,音准需要长期不懈的锤炼,而不仅仅是满足于普通话的达标。音准的清晰度,是一个长期朗诵的修养。它都是音节训练,一个音一个音地锤炼,没有捷径。一个月之后,你对比前面的录音,会有很大进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2音节训练时要全神贯注,每一个发出的字音都要追听厶并仔细揣摩和修正。音准的改善,很像影像聚焦的过程,通过前后录音对比,可以听出明显的差别。如果咬字太死,是颌骨没打开。如山东的走字;有一个好办法,屡试不爽。就是在舌面上放一小片东西,依然在这个状态下去读文章,就会发现舌头被限制了,只能通过口腔的救活来发出字音,这时可以感觉到口腔会动起来了,知道口腔可以变化了。唇、舌练习……对于音准,除了错读、误读以及方音的干扰,调值不够、动程不全、吐字不清、归音不准都是比较常见的问题。第二部分声音应用字音,只有组成句子,才具有实际意义。就像再美的音符,必须形成旋律,才能打动人心。声音的应用,包括语流和重音。语流——是声音的运行状态。通过声音的起伏错落,语流,勾画出句子的基本轮廓。在一般陈述中,语流应该是自然顺畅的,只有受到情绪的影响,才会出现一系列变化,比如急促、散缓、凝滞,甚至中断。要注意两方面:一语流要自然,二要语流要准确。音准和语流是有抵触性的。朗诵中,字音要尽量融入语流,过分强调音准,往往导致咬字太死并形成颗粒感。但是,语流也要避免一味平顺,在句子的关键位置,字音不仅要有跳出,做到颗颗饱满、粒粒凸显,甚至不惜音色的渲染。语流的随意性,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声音的忽大忽小、忽快忽慢、忽高忽低、忽断忽连,这些变化,不是依据句子结构,而是全凭当时的气息和情绪。这样的语流,貌似抑扬顿挫,实则华而不实。重音——是语句中被强调的部分。除了汉语自然形成的“语法重音”(这部分没理可讲),在句的范畴里,还有强调内容的“语意重音”和强化语气的“情态重音”。语意重音又叫逻辑重音,通过强调特定的句子成分,保证句意传达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