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设计(第一学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理解复制、转录及翻译的区别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3、能力目标(1)通过动画演示,较好地理解转录和复制的过程。(2)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2、教学难点: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及氨基酸、tRNA及密码子数目之间的联系。三、教学设计思路1、提出问题:基因、蛋白质及性状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而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在细胞质中,那么,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2、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转录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转录的场所、条件、产物、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等知识点。3、对转录的过程进行小结。4、说明密码子的概念、密码子的查阅方法、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密码子与反密码子及tRNA的对应关系。5、动画演示翻译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翻译的场所、条件、产物、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等知识点。6、列表比较DNA复制、转录及翻译的区别。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总体思路是:在课的开始,通过“问题探讨”引入到“基因到底是基因是如何表达为性状的?这是本章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可以说是执行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怎样表达的呢?”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集中讲述的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可以说是本章的重点。但不应局限于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单纯描述,要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