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自信20XX121375申贵萍学科教学历史摘要。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活力,对我们长期以来建立文化自信有着特殊的、积极的意义。而现如今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少有问津,逐渐被当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所遗忘。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来思考中国的文化自信。关键词: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及解决措施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是以中国的儒家文化为基础及历代王朝发展而来的包含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的一种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美好记忆,具有活态性的特征,它以人为载体,又需要依靠人来传承。然而我们对非遗的保护和重视却少之又少。实际上,我们目前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隐患,导致面临失传甚至绝迹的危险。而保护“非遗”,就是在帮助我们人类记住自己“回家的路”,回归自然,回归本性,回归我们最原始的文化面貌,是我们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之一。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存在的问题1、地方保护机制欠缺。很多地方由于地处偏远,对于政府的政策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上,表现为“轻普查重申报、重申报轻保护”。我们面临的问题主要就是有申报,无保护,没有专项资金支持,如云南东川的彝族神鼓曾经获得“第七届中国民间才艺·山花奖”,荣登吉尼斯之夜,代表中国民间艺术访问韩国,是2008年奥运会和春节联欢晚会的备选节目,但是由于保护机制欠缺至今已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淡忘。我国基本上已经形成“非遗”保护体系,国内目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系列法律法规,中国民间文艺家第1页共3页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应该是政府。因此,地方立法也是目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解决的问题。2、后继无人。首先,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新鲜的事物,更加方便的器械代替了原来的手工生产,很多人渐渐失去了这一项技能,同时又忙于生计,更加加速了原生态事物的退化和消失。其次,传承人的生存状况普遍较差,特别是一些传承下来的老艺人因年逾古稀、生活缺乏保障,年轻人又缺乏传承的经济动力,使得一些民间传承随着老人的离去而失传灭绝。3、专业素养的缺乏。由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力度和宣传力度不够,很多青少年对保护非遗的重要性不了解,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非遗专业人员较少,缺乏专业知识的学习。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保护对非遗的保护,除了政府立法之外,还有一些活化措施:1、建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以规划优先,整体保护为原则。在民族聚居地建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内,以规划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方向,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遗产为目标。根据非遗项目的产生背景、生存现状和独特形态分类分级,区别对待,分别编制我区非遗项目发展规划。着力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大协调力度,明确具体责任和任务,建立文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可以借助当地的旅游资源,在不损害原生形态的基础上搭建交流平台,进行嫁接、变形、重构,相互汲取其中的文化元素,进行重组形成新的文化创意。2、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坚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必经之路,首先,应该定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收集,汇报。定期开展非遗认定工作。资助一部分生活困难的继承人,给予表彰。对相关非遗传承人应当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定期对非遗开展宣传,讲座、展示和交流等公益性。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半以技艺传承,口传等方式加以延续,在传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信息断链,使其不适合社会第2页共3页的发展需求,因此,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间协会和社团组织等密切协作,通过高校的名师名家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将会是现今对非遗保护最有力的方式之一。学生是将来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