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放在首要地位。近年来,我本着“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学习并运用建构主义的有关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地理事物的规律和原理,并在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中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下面,我以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地貌》一节教学为实例,谈谈“引导-探究”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第一部分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景观图使学生了解河流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基本的特征;2、学会分析三种中国典型地貌的成因及合理利用和改造地貌的可持续途径;3、在学习中体会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二、教学重点、难点三种地貌的成因分析,合理利用改造地貌的途径三、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前面一个专题(板块运动)的学习,我们知道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师:什么是地球的内、外力作用呢?生:(答后师补充:地表形态(地貌)是在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师:外力作用通过哪些外力进行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生(答后师补充:通过地表及其以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设计用意: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联系旧知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属地位,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问题一:关于河流地貌[环节一:创设问题情景]情景一:(投影)河流地貌图片情景对话:师: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生:(投影归纳)流水侵蚀—指水流对河床的冲蚀及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流水作用流水搬运—指河水在流动过程中携带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过程。的形式流水堆积—指水中物质最终沉积下来的现象。师:流水作用是最普遍、最活跃的外力作用。情景二:(投影)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中国地形图情景对话:师:同样受流水作用的影响,为什么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差异?1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生:(结合地形图分析回答……——上游…中游…下游…情况分别说明)情景三:(投影)分段景观图[环节二:教师引导设问](投影)1、为什么河流有时可以携带许多巨大的砾石,而有时连细小的泥沙也堆积下来?2、河流在上、中、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其颗粒大小、形状、比重有何不同?[环节三:学生探究活动]探究结果交流:1、(与水流的速度有关,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2、(搬运过程中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一般颗粒大小、比重大小进行分异。因此,比重大的有用矿物往往集中在一起形成砂矿,如金矿){设计用意:河流地貌是流水作用塑造的结果,在我国分布普遍而多样,故通过长江、黄河典型河段的景观特征,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的依据,通过引导设问进一步将该地貌与生活知识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问题二:关于黄土地貌[环节一:创设问题情景]情景一:(投影)黄土地貌景观图情景对话:师:这是什么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生:(在黄土地区发育的黄土地貌,分布于中纬度半干旱地区。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分布区。)师:我国的黄土地貌是怎样形成的?生:(学生答不上来)情景二:(投影)我国荒漠分布图情景对话:师:我们不妨分析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生:(结合我国北方荒漠地区的分布及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分析说明:风力的沉积作用所致,由西北部荒漠地区吹扬过来的粉尘物质堆积而成)情景三:(投影并说明)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情景对话:师:第二个问题,黄土高原表面的地貌(即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生:流水的侵蚀作用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