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导学水平初二数学组李艳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我国中学教育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1、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人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方法还有很多,只有当学生真正有了“我要学”的欲望,学生的学习才会具有持久的动力。2、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时,在电脑演示相关案例的背景下,可布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预习:①什么叫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②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③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时,各有什么不同的侧重点?等等。要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引导学生学会“复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对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要经常复习。复习有多种,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一种叫课后复习,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一般在当天进行;另一种叫系统复习,是在较长时间后,集中一段时间对整体性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复习方技巧。可以说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3、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因材施教。对“兴奋型”学生可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等方法,根据他们反应快,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们发表意见,多让他们操作、演示;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拉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并加以补充等等。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人施教,既有统一要求,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数学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有其广阔的天地。教师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出发,帮助他们建立兴趣小组;利用数学园地开辟“趣题征答”“一题多解”...